宫崎骏:一直对中国感到愧疚,痴迷社会主义理论

2024-04-17 -

叫嚣了16年,宫崎骏这次真的要退休了。

早在1997年,完成《幽灵公主》后,宫崎骏就开始打算退休。

2013年9月6日,宫崎骏休息后神情轻松:“我说过好几次了,但这一次我是认真的。我累了。总之,我终于自由了。我有自由去做一些事情,并且戒烟的自由。”

“你不能用‘军国主义’来形容像我父亲这样的人。”

1939年,日本集结大量军队,准备派往中国。 某部队,发表《大东亚共荣》演讲后,指挥员问道:“有谁不去吗?” 士兵们高喊效忠皇帝的口号,人群激动不已。

一个名叫宫崎克二的士兵站起来说:“我老婆刚刚在家里生完孩子,我不能去!” 这名军官大喊“不忠”。 懦弱的士兵站在那里哭了两个小时,连长无奈只得同意。

宫崎克己留下来并加入了中岛飞机制造公司。 中岛飞机公司秉承“用飞机报国”的理念,一直是亚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商,直到1945年战后倒闭。二战结束时,三分之二的“零式”战斗机日本“神风特攻队”所使用的自杀式袭击就诞生于此。

1944年,中岛飞机公司迁往东京北部的宇都宫市。 宫崎胜二的哥哥恰好在宇都宫开设了飞机零部件工厂“宫崎航空教育”,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成为了工厂厂长,主持零式战斗机主机的制造。

“还好我父亲没有未来,不然他早就没了。” 1941年1月5日,宫崎胜二的次子宫崎骏出生于东京文京区。 因为他的头太大了,所以他总是要买特大号的帽子。 成年后,他因此被昵称为“南瓜”。

战争末期,“宫崎航空研究所”人手严重短缺,缺陷产品很多。 宫崎胜树靠给质检员发红包度日。 他从来不理会“坐飞机报国”的口号:“反正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做战争这样的傻事,何不发大财。无论忠义礼节如何,孝道,还是家国的命运。” 宫崎胜第一次对儿子们说道。

宫崎骏的健康状况不佳。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画漫画,或者思考父亲生产的战斗机的部件。

1945年7月12日,太平洋战争末期,宇都宫遭受重大空袭,全城约65%被毁。 目睹空袭的宫崎骏后来将自己的记忆描绘成《天空之城》中燃烧的城市。 废墟和战争也成为他作品中的重要场景,在《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频繁出现。

空袭当天,一家人挤在叔叔的皮卡里准备逃离时,一名抱着孩子的妇女走过来求搭车。 被安排坐在货舱里的宫崎骏试图在货舱里腾出空间,以为无论如何都会让她进去,却听到父亲和叔叔对女人说道:“我不能你再坐下吧,我也没什么办法。” ”

这件事给宫崎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从《风之谷》开始,他画中的主角都喜欢帮助弱者。

日本投降后,军工工业被关闭。 靠着宫崎胜二在战争期间赚到的横财,一家人过上了相对小康的生活。 1950年,一家人回到东京。 小学四年级的宫崎骏开始觉得,虽然自己没有受到什么物质上的委屈,但自己的生活却越来越不如意。

由于经常搬家、换小学,宫崎骏的学业总是跟不上,变得越来越迟钝、沉默寡言。 他的母亲患有一种叫做脊椎坏疽的奇怪疾病,在医院呆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长。 宫崎骏很难感受到母爱。 后来在他的电影中,主角的母亲要么生病,要么死亡,要么长期缺席,要么就像《幽灵公主》中杉的母亲一样,她不是人而是一只山狗。

没有母亲陪伴,父亲就带着宫崎骏去了剧院。 我父亲的品味还不错,看过很多名著,比如黑泽明的《七武士》。

经常我父亲的朋友在家里谈论赢得中国战争,我父亲就会炫耀他开办军工厂赚到的横财来回应:“斯大林也说过,人民是无辜的,我就是人民。”

看到父亲杀人、制造武器毫无歉意,宫崎愈发怀疑自己生错孩子了:“我怎么可能是日本人?真是丢人啊!”

宫崎骏成年后,父亲开始鼓励他抽烟,并自豪地教他“泡妞”的技巧:“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会去妓院。”

此时的宫崎骏读毛泽东、萨特,也努力读《资本论》,可惜他看不懂,在书中找不到投身的“人民”。 没办法,他只能捂着头睡着了。 当他醒来时,他会阅读手冢治虫或杉浦茂的漫画,并画描绘悲剧主角的连环画,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漫画家。 他很快就考上了大学,再也不用听父亲的胡言乱语了。

1993年,宫崎胜己去世。 二十年后,宫崎骏的最后一部电影《起风了》上映。

《起风了》改编自无产阶级作家堀辰夫的小说。 展现了零式战斗机设计师堀越二郎的半衰期,传达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汹涌漂泊的孤独感。 影片浓缩了宫崎骏对父亲一生纠结的情感:“那个时候,像我父亲这样的人,不但不想打仗,还发了战争财,我们不能用‘军国主义’这个词。”总而言之,那是一个灰色且歇斯底里的时代。”宫崎骏说。

爱上白素贞

由于父辈的原罪,宫崎骏一直对中国心存愧疚。

1958年冬天,高考前夕,宫崎骏去剧院观看《白蛇传》。 这是日本第一部长篇彩色动画片,由东映动画公司制作,题材来自中国。 电影一开始,许仙左手抱着浣熊,右手抱着熊猫,在西湖边遇见了大眼睛的白娘子。

看完《白蛇传》,宫崎骏伤心地回到家。 想到白蛇的坚韧,看到他的绝望,他坐在火边哭了一夜,然后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恋爱了,他的伴侣叫白素贞,这是爱情第一眼。

一切都因为白娘子而改变。 宫崎骏咬牙,第二年考入了学习院大学政经学院,主修日本产业理论。 学习院大学致力于为皇室和贵族服务。 学生们要么是王子,要么是公主,要么高大英俊,要么有钱有钱,学历层次不一。 2008年,宫崎骏谈起自己的昔日同学、现任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痛恨地说:“他假装懂漫画,甚至还发音错别字!真无耻。”

出于《白蛇传》的考虑,宫崎骏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 他不再想当漫画家,所以他不再向低俗漫画杂志投稿——反正大部分投稿都没有结果。 当有人说“你的漫画模仿手冢治虫”时,他干脆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掉了。 甚至连手冢治虫的漫画《露珠》和《埃及女王》都让他感到“恶心”。 他想制作《白蛇传》这样的严肃漫画,并加入东映动画公司。

为此,宫崎骏和那个时代大多数愤青一样,看了很多《自行车贼》《乔安娜》《国王与鸟儿》等左翼电影。 他痴迷社会主义理论,1960年走上街头参加反对日本和美国安全斗争的示威活动,以战后民主和反战主义为毕生的政治立场。

这时,他成为了日本“战后”左翼小说家保田泽努的粉丝。 二战末期,堀田芳江到日本国际文化振兴会上海办事处,写了多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左翼小说,描写了知识分子在大潮中的无根感。时代的。 1951年,其小说《广场上的孤独》荣获芥川奖。 《广场上的孤独》以朝鲜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名叫木亚基的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局势中是否应该放弃国家的挣扎。 然而,当他决定离开的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作为日本人的责任感,并决定留下来面对日本的现实。

“小时候,我讨厌日本这个国家,认为身为日本人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广场上的孤独》为我指明了道路。” 宫崎骏说道。

1963年大学毕业后,22岁的宫崎骏如愿成为东映动画公司最后一位全职员工。 宫崎骏在领工资时背诵了他从道听途说的“毛主席的话”:“要完成创造性的工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年轻,二是贫困,三是无名气。” 租金需要19,500日元~6,000日元。 除了日常开支,剩下的钱只够吃一碗35元的拉面。

新手宫崎骏在替补席上坐了很长时间。 他犹豫要不要放弃动画,只好再看一遍《白蛇传》。 这一次,他发现影片漏洞百出。 他不再喜欢白娘子了。 他爱上了动画师、《白蛇传》的师姐太田明美。

太田秀美收入比他高,年龄比他大,更重要的是和红色中国有关。 太田明美的父亲太田浩二是日本版画教育协会会长。 太田明美从小就目睹了父亲参与共产主义斗争。 进入东映动画公司后,太田明美在父亲的朋友岛田浩的指导下,成为工会斗争的积极分子。 岛田浩当时担任电影产业联盟秘书长,与宋庆龄等人建立的统战组织“国际反帝联盟”关系密切。 宫崎骏后来担任《罂粟山》编剧时,以太田浩二为基础设计了女主角的祖父这个角色。

宫崎骏也很快加入了工会斗争。 他经常冲到前线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很快他就在工会中担任第三职务,并于1964年成为东映动画公司工会秘书长。 他与太田秀美相恋,并于1965年10月结婚。正如《罂粟山》中描述的那样令人兴奋和美好。

幻想中国,真实中国

在工会中,宫崎骏还结识了他的终生战友高畑勋,高畑勋比他大6岁,时任副秘书长。 高畑勋在看了万籁鸣的《铁扇公主》后决定投身动画行业——二战期间,日本军方并没有意识到《铁扇公主》是一部抗日动画片,并把它作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引进来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筛选。 。 高畑勋给他讲了二战和中国,还给他看了苏联动画片《雪之女王》。 一位同事将电影的俄语原声带录制在磁带上,宫崎骏借用它来聆听和回忆场景。 他学会了如何用动画电影来描绘“纯粹而简单的教义”。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中国向日本赠送国宝大熊猫,立即引发席卷日本的“熊猫热潮”。 宫崎骏把熊猫题材的剧本提上了日程。 这是高畑勋导演的两部小品《熊猫与儿子》和《熊猫与儿子:雨马戏》。 1988年,他稍微修改了熊猫父子的形象,拍摄了《龙猫》。

1979年,宫崎骏结识了权威漫画杂志《动漫时代》的主编铃木敏夫,并在杂志上连载了漫画《风之谷》。 除了和铃木谈论漫画和动画之外,宫崎骏还经常谈论他观看的大量中国电影。 铃木带他去见了他的老板、德间书店集团的创始人德间安海。

日本共产党德马安海的口头禅是:“日本人对中国犯下了种种恶行,所以他们决不能从中国人那里赚到钱。” 1978年10月,在北京、上海等8个大城市举办日本电影节。 展览,将《追捕》、《血疑》等影视作品引入中国,主导制作《一盘棋》、《敦煌》、《菊豆》等电影。

当宫崎骏得知自己看过的所有中国电影都是由德间安海引进时,心中生出一种敬佩之情。 德间安海也很欣赏默默无闻的宫崎骏,全力支持漫画《风之谷》改编成电影。 他还为宫崎骏和高畑勋投资了动画工作室“吉卜力”,并由铃木敏夫担任制片人。

1984年,宫崎骏曾来中国拍戏,但回国后他只字不提自己在中国的经历。 与德间安海、铃木敏夫的亲密友谊,以及东欧剧变带来的心​​理冲击,使宫崎骏逐渐改变了他的中国观——他将当代中国与他的幻想中国区分开来。

宫崎骏开始公开质疑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 1988年11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我得知中国学生把美国社会视为自己的理想时,我对他们理想的肤浅感到震惊!”

宫崎骏拒绝与中国打交道。 日本文化产业学者滨野康树曾告诉我,宫崎骏的原话是:“我的书从未在中国被翻译过,我的电影也从未在中国上映过。 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认识我、熟悉我的作品?”

与中国的“疏远”还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令宫崎震惊。 “社会主义理想在现实中显着崩溃,泡沫经济让日本政府在全世界嚣张,这更加剧了宫崎骏对现实的失望。” 宫崎骏高畑研究所所长叶诚二分析道。

宫崎骏说:“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都会是一个红发女郎。” 东欧剧变后,经常在漫画中把自己画成猪的宫崎骏以此为理念完成了《红猪》。 “我要告别甜蜜的80年代,面对勤奋的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爆发,联合国开始维和行动。 局势十分动荡。 宫崎骏原本计划以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故事背景,但因为无法去拍摄室外场景,只好改为1920年代纳粹意识形态刚刚兴起的意大利。 故事表明,知识分子怀揣理想,却都在与纳粹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牺牲了自己。

宫崎骏以二战期间参加反纳粹战斗的飞行员兼作家桑·泰格谢佩里和罗阿尔多·达尔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因目睹所有战友的死亡而心灰意冷、愿意露面的角色。 他有着中年飞行员的形象,设计了“飞机坟场”的场景,为自己的理想唱响葬歌。

我的环保距离吉卜力美术馆300米以内

1965年,高畑勋准备了自己的处女作《太阳王子:地狱历险记》,并邀请宫崎骏合作。 该片根据日本少数民族阿伊努人(虾夷人)的长篇叙事诗《恶魔之子》改编。

宫崎在收集资料时,无意间读到了植物学家中尾佐助的《植物的栽培与农耕的起源》。 “它让我摆脱了‘不想成为日本人的日本人’的诅咒。” 宫崎骏回忆道。

中尾佐助在书中提出了“常绿阔叶林文化论”(日文汉字表示“照野林文化论”)的概念。 他根据长期的野外调查发现,楠木、橡树、稻栎、山茶花等常绿阔叶树在不丹、中国西南地区、台湾、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呈带状分布,其核心区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

绳文人是日本新石器时代照羽林区的原住民,是当今阿伊努人的祖先。 特鲁耶林区的人们与自然共生,有着跨地域、跨语言的共同文化,如饮食、信仰、漆器制作等,这就是“特鲁耶森林文化”。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来自中国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将稻作文明和铁器文明带到了日本,并与绳文人的原始部族混居,成为“弥由人”。 中尾佐助认为,当今日本人“大和民族”的祖先是“弥由人”而不是“绳文人”。

宫崎骏不知道自己经过了怎样的自我认证,才认定自己是“绳文人的后裔”,从而“发现自己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束缚,他的脚步已经很遥远了”。来自历史的重量。”

1977年,宫崎骏成为电视动画导演。 他立即以“ ”缩写的“Toru Shuwu”为笔名,执导了电视动画“鲁邦三世”的第145集和155集。 从此,昭业树林的文化就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电影创作中。

研究宫崎骏的人谈论最多的就是他的“环保思想”。 宫崎骏看到后说道:“我真想抓住那些研究人员,痛打一顿!”

飞机墓_飞机墓_飞机墓

2009年,宫崎骏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我的环保就在吉卜力美术馆300米以内,其他的事情我只是野心有余,精力不够。”

1984年3月,《风之谷》上映,宫崎骏成为一线导演,在日本获奖。 他以工业文明彻底崩溃后一千年为背景,创造了“腐败之海”这一独特的发光森林生态系统。 高高矗立在腐海中央的是一棵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常绿阔叶树——楠木。 这一理念来源于昭野森林文化中的“守护森林”崇拜习俗,即人类生存的家园受到一棵巨大的“世界树”的保护。

从《风之谷》开始,宫崎骏的动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力回避现代日本社会。 相反,他们以照叶森林为背景,建立反映绳文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家庭或团体。 女孩或年轻女性成为他电影中的主角和配角,她们的性格鲜明而坚韧。 女主角童年时期缺乏母爱,所以略显孤独。 男性在影片中扮演次要角色,但大多数都与飞行有关:他们必须能够驾驶飞机、控制风或使用魔法。 至少他们一定像《龙猫》里那个喜欢画飞机的小男孩坎塔。 “美女救英雄”往往是故事的主线。

1988年,宫崎骏完成了清新的小品《龙猫》。 他想象出一个由巨大的枝叶树木形成的“树丘”,以呼应守护森林的崇拜。 树丘里住着天真的神秘精灵龙猫,它的午餐是常绿阔叶橡树的果实。

大自然是非常残酷的

概括了半生共产主义梦想的《红猪》完成后,宫崎骏进入了一段沉默期。 作为制作人协助完成了近藤义文的《听》、高畑勋的《平成狸大战》和《思考》。 然而这些电影的市场失败,吉卜力陷入了商业危机,直到1997年《幽灵公主》诞生。

历时七年筹备的《幽灵公主》是宫崎骏坎坷思想的巅峰之作。 直接制作成本高达20亿日元,由14万幅原画组成。 这是一个关于森林精灵和钢铁冶炼师争夺森林统治权的故事。

“不要简单地说我的电影是关于环保的,我只是想描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 宫崎骏这样评价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室町时代。 为了画《幽灵公主》中的照叶森林,他带了一群人来到日本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屋久岛,那里有日本最原始的照叶树。 埃佐村民的服装设计是基于不丹山区的农民,他们也是昭野森林区的农民。 这个村子的风俗习惯与西南地区的瑶族很相似。 比如,你不能把远行的人送出村子,离开村子后你不能回头……

女主角珊是一只狼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遗弃在森林里。 作为被弥生文明遗忘的绳文人,他独自对抗拥有铁器文明的黑帽子女士和她的炼铁工厂,直到同为绳文人的足田到来。 最后,两位绳文后裔互相鼓励:“活下去,你很美丽。”

“虽然名字是‘昭野森林’,看起来很阳光,但实际上阴森森的,甚至有点可怕。大自然很残酷,会否定文化或文明。不要以为只是努力保护环境而已。”就足够了,因为很可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宫崎骏在电影完成后说道。

《幽灵公主》是宫崎骏纠结思想的总结。 因此,他认真考虑了退役。 1998年,近藤喜文因过度劳累去世。 1999年,《隔壁的山田君》票房失败,吉卜力再次陷入经营危机。 2001年,宫崎骏无奈外出完成了《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后来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这是金熊奖历史上第一次颁发给动画电影。

宫崎骏也因此成为人们眼中的“动画电影大师”。 他成为继黑泽明之后第二位被日本人称为“国民导演”的人。

“我不是文化人,我只是一个工匠。” 2013年9月6日,宫崎骏退休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没有多少人关注艺术作品的永恒性,包括我自己。大多数观众只有半心半意的了解,所以拍出脍炙人口的作品,让观众从日常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是必要的,哪怕几分钟后他就会嘲笑这部电影如此做作。”

他曾经最喜欢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级别的热门电影。 虽然开头简单易懂,但结局发人深省。 “与迪士尼不同的是,《白雪公主》没有太多深度,”他说。

宫崎骏最终成为走群众路线的高手。 在日本本土电影票房历史排名中,《千与千寻》以304亿日元排名第一,《哈尔的移动城堡》以196亿日元排名第二,《幽灵公主》以193亿日元排名第二。 第三,《悬崖上的金鱼姬》以155亿日元排名第五。

《千与千寻》创下的票房和上座率纪录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打破。 即使是最受欢迎的进口电影《泰坦尼克号》。 截至2013年9月12日,《起风了》票房收入超过100亿日元,观影人数超过810万,仍在日本330多家影院上映。

(作者为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部特聘研究员,现就职于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