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并不难| 齐白石书法之路的启示
文字| 黄敦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齐白石的书法是他整个艺术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的画得益于他的书法。 不仅是画上的题字,整个写意的画风都与他的书法的意义相联系; 他的篆刻也得益于他的书法。 得益于他的书法,尤其是他的篆刻风格,他的篆刻风格几乎是唯一的方向。 没有他的篆刻风格,就没有篆刻风格。 齐白石六十岁左右的“衰变”,其突破性的创作始于书法,齐白石书法的主要成就在于行书和篆书。
1.学习书籍的开始
齐白石二十六岁时第一次学习书法,这应该与他的师父和周围朋友的影响有关。 他曾回忆道: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学的是馆阁体。 到少堂胡家读书后,见到了沁源和少凡两位老师。 他们所写的书法,都与湖南道光何绍基融为一体。 我也向他们学习。 。 而且因为我的一些诗友会写钟鼎篆书,会刻印章,所以我认为要学刻印章,首先要会写字。 因此,我经常在业余时间写一些钟鼎篆书。 [1]
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他在学何绍基书法之前,已经有较好的官阁楷书基础。 二是他学了何绍基的书法,这里所说的书法是指何氏行书,不包括何氏篆书。 今天看到的齐白石的书画作品,是何绍基四十岁左右的草书,写的是横幅、手卷、对联、刻篆书边。 一看就知道是何绍基的典型。 其流畅自如,堪称何绍基风格集大成者。 40岁之前,齐白石画了不少工笔画,人物多为神仙、仕女。 这样的文字搭配起来非常和谐,而且当时刻的印多以中国印和浙江风格为主。 第三,他首先学习书法,包括钟鼎篆书,这与他学习篆刻有关。 也就是说,他学习中鼎篆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刻印。 这个目的乍一看很平常,也是学习篆书的基本态度。 但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观念来分析齐白石一生中篆书的发展,就会发现他后来专门研究篆书,其目的和以前一样,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篆书更加有效。 摆脱前人的成见,超越时代。 只不过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后来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追求。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齐白石早期的书、画、印都体现了他明显的“秀”和“技”的审美趣味,表现出了超人的模仿能力。
2、学习《二传》、魏碑、金农
正当他完善何绍基的书法时,另一种影响介入了他的书法。 1903年,41岁的他从西安来到北京,结识了李瑞泉(均安)。 李瑞泉教他研习魏碑,并请他书写《爨龙岩碑》。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在研究《爨包子碑》期间创作的作品。 一幅为《送天下第九弟子仙书》预备作,一幅为北京画院藏作品,清光绪甲辰作。 1904年,出版《借山亭》。 “爨包子碑”是东晋碑刻,而“爨龙岩碑”只是刘宋碑刻。 完全不是北魏风格。 然而,到了晚清,人们常常将它们混淆。 齐白石的残墨里,似乎没有研究过魏碑书法。 但“结山观”的横匾清楚地表明,他这一时期确实学习过《龙门二十品》这样的北魏石刻。 是光绪年间古迹研究的流行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齐白石对何绍基和《二传》的研究可以说是时代的影响,而不是他自己的选择。
图1 清代农山东杂诗
1902年冬,齐白石在西安结识了范增祥(范山),并看到了范增祥收藏的《八大山门》和《扬州八怪》等画作。 他非常欣赏金农的作品,更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金农的作品。 从《农商》专辑页的题字可以看出,他已经有模仿金农的倾向了。 后来齐白石专门模仿金农楷书作诗作画。 此前他所使用的何绍基行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 康熙、雍宗、乾隆三朝的金农是书法的伟大革新者。 他曾有诗曰:“会稽内史不堪俗,书坛荒凉笑声多,耻为书家奴,华山残片为师。” ” (图一)金农以汉碑为先导,写下“《华山碑》为变法母体,不拘一格。一生书法,每个阶段创出五种书法,各有其特色”。一是隶书,二是行草书,三是抄经书,四是楷书,五是漆书,所以金农堪称书法家。齐白石在册中看到的金农碑帖,正是金农五体中的“抄经楷书”。这种写法最早出现在金农48岁时出版的《董心先生文集》的扉页上,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他北游山西四年时。 39岁至42岁时,他见到宋代高僧抄经。 他从宋代高僧那里得到一本经书后,曾写道:
法王力大体胖,却甘愿在世间受寒受饿。
六百年后我将归来,如石如玉,熠熠生辉。 [2]
金农创作的经典楷书,其特点是重、肥、拙、巧,有木板而不金石的气息。
金农对方法的探索对于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来说或许恰到好处。 学习这种看似笨拙的书法,不仅要喜欢它,还要有绝对的耐心,一笔一笔地完成。 金农素有“金长衔”之称。 齐白石对此的研究栩栩如生,几乎可以误认为是真品。 他不仅用金农楷书抄经、在画上题长题,还用这种方法抄写诗稿。 他曾对学生说:“董鑫的书法自有独创性,抄诗集最好用这种字体,引人注目,可读可唱,可玩可玩。” [3]北京美术学院收藏齐白石1917年以前写的一本诗稿,名为《九山观音草》,是用金农楷书写成的。 他对这种抄经态度的执着和虔诚,是金农之后唯一的。
后来,范范山曾在《借山吟堂诗序》中说:“我生之时,书画皆力求冬心,今读诗,远在其上”。花寺的修士,我是镇守门派的嫡系传人。” [4]“花寺和尚”是金农弟子罗频的绰号。 这段话意味着齐白石的山水、人物、梅画、佛画、碑刻、诗词等都深受金农的影响,可以视为金农的嫡系传人。 齐白石在李瑞权教授“二爨”的同时,几乎同时学习了金农的书法,但“二爨”的书法风格却很少体现在他的画作和诗歌中。 虽然《二传》在笨拙方面与金农有相似之处,但《二传》刀雕味太重,不如金农自然,所以最终放弃了。
《二爨》和金农楷书的研究大致占据了齐白石四十一岁至五十岁左右的书法生涯,从而改变了齐白石在书画、印章方面的审美取向。 “秀”和“巧”走向“笨”和“开放”。 两种风格看似对立,但在齐白石的笔下却转化为拙中藏巧、粗中藏雅。 这种外拙内功的艺术风格伴随了他一生。 他曾回忆道:
我曾经跟贺子珍学书法。 我在北京认识了李俊安,向他学习魏碑。 他让我写《爨龙岩碑》,我一直写到现在。 人们说,两次远行之后,我的绘画、写作、篆刻都发生了变化。 这确实是我改变风格的一个大支点。 [5]
齐白石写《二传》的力气很大,但却隐藏在他的书画背后,而学习金农则直接改变了他的艺术风格。 “这不是世间唯一奇特无双的东西,每一笔每一墨都是创新的。” 这是齐白石《舒东信先生诗集后》三绝句中的一首诗。 显然,更重要的是他从“金农诗书画”中学到了“创新奇思妙想”的改革精神。 虽然他四十九岁就跟随李邕学习书法,并逐渐取代金农抄经、楷书碑刻,但四十九岁之后,他仍然心怀怀旧之情。 有的人到了七十岁还在用这个身体。 这一点,从他六十六岁时亲笔所写的《白石山翁无尘石刻》和北京画院收藏的《白石山翁翁七十年绘画保存》可以佐证。 。
3、行文——向李勇学习
图2 行书《庐山寺碑》,卷轴 齐白石,1911年,79×34.5c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大约四十七、十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李邕的行书。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齐白石1911年(辛亥)写的《行书活书》,(图2),完全是根据李邕的《庐山寺碑》、《云辉将军碑》,(图3)齐白石时年四十九岁。 短短一两年时间,他就彻底抛弃了何绍基精巧的书法风格,改了题画写横幅的风格。 他曾自言自语:“早年研究何绍基,后来研究金东信,最后研究李北海,而我花最多时间写的是李北海的《云辉碑》。”
图3 唐代李邕云惠将军碑拓片
李北海,李邕,初唐书法家,第二代书王之一。 他在碑上写行书,所以他与其他写二王书信的书法家不同。 他的行书是写在侧面的,薄薄的,阴森的。 齐白石在研究李邕之前,曾有过研究何绍基、《二爨》碑刻、金农的经历。 因此,李邕两碑的选择,可以说是书法与碑技的结合。 重要的是齐白石的字比李邕的行书更重、更厚。 这大概与他过去写《二传》和《金农》的经历有关。 另一方面,他的文笔比李邕更为飘逸、直白,且富有动感,时不时融入草书、影带,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书风格。 40岁以后,他的画从工笔转向大写意。这一时期,他的书画风格从何绍基到金农再到李邕,他似乎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画风的风格。 。 其行书作品有三十一篇,有横幅、扇子、手卷、册页、诗词、手稿、笔记等,均以李邕行书为蓝本。 师从李邕之后,金农体题字逐渐淡出,六十岁以后几乎从画中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精巧、横行、刚劲、洒脱的行书和日益成熟的写意画。 绘画风格融为一体。
4、篆书——书本来自印刷
在行书成熟的同时,齐白石的画中也出现了篆书。 齐白石篆书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篆书密不可分。 换句话说,他的篆书发展是由篆书的美学推动的,而篆书的美学又依赖于他的篆书风格。 后人总结邓石如的功绩时,概括为八个字:“书从篆入,篆从书出”。 这里的“书”字专指“篆书”。 这八个字的含义是,邓石如的篆书风格得益于其篆书的选字; 而其篆书风格的形成则源于邓石如独特的篆书特色。 两者相辅相成,个性统一。 清末以来杰出的篆刻家和书法家,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龄等,都受到“书出于印,印出于印”理论的影响。从书中出来”。 齐白石篆书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的形成,沿袭了邓石如的道路。 他的篆书用“书出于印刷”来概括最为贴切。
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齐白石何时、采用何种古篆文字? 这与他的印章风格有何关系? 据王森然先生回忆:
我问齐先生:“您的书法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风格的?您最喜欢碑文中的哪一段文字?” 他说:“五辰之后,我才读了《(祭)三公山碑》,才逐渐改了。”[6]
图4 齐白石《朋友图》 纸本水墨 70.6×53.6厘米 中国美术馆1920年藏
戊辰年(1928年),齐白石六十六岁。 但我们现在回顾齐白石画作上的篆书,发现最多出现在1920年齐白石五十八岁时所画的竹子上(图4)。 齐白石用篆书题写了“吾友”二字,即称这卑微的竹子为自己的。 朋友们。 画面主体以单线描绘竹竿,隐喻竹子的刚直性格和坚韧性格。 画上还有题跋四句。 碑文三篇,为师李邕行书,跋文一篇,为金农体。 此画中出现的三种书法风格反映了书法改革时期的重叠特征。 重要的是,“我的朋友”两个篆文与这一时期的印章上的一模一样。 正如本文后面将要讨论的,齐白石的印章从赵之谦身上出现并成为自己的身份的时间是在他五十五岁之后。 他五十七岁的时候刻了“三百石印富翁”的红色印章,这是他的篆刻风格形成的标志,而这方印章就刻在了《我的朋友们》这幅画上。 此画上同时出现的“老平手迹”和“高氏一生的艰辛”也与题字“我的朋友”的风格一致。 由此可见,齐白石实际上是在五十五岁左右就将目光投向了篆书风格。 至今仍可见他六十一岁时(1923年,归海)所写的篆书对联《老树春蚕》、《胡胜恶公序》、《爱不厌》等。 ”写于1924年,当时他六十二岁,全部写于19世纪。 陈(1928)年前。 从人物结法和用笔特点来看,已是成熟的风格。 因此,这一时期各种书法风格的交叉出现,可视为他“衰变”的重要时期。
事实上,齐白石在王森然先生的回忆录中说他读过《五辰》(1928年)的《三公山祭祀碑》,这显然是记忆错误。 这也是许多研究者错误地将齐白石取《祭三公山碑》的时间定在六十六岁的原因。 齐白石有一篇文章《白石印·自动序》,作于戊辰年(1928年)。 他在序言中写道:
于直二十岁前就开始篆刻。 他先刻了自己的印章,朋友李松安用丁、黄印作原拓片,开始了他的事业。 几年后,当我得到《二金蝶殿印书》时,才知道诚实是正事,疏密自然,是一种变化。 然后他看了《天法神预言碑》,剑法就变了。 后来他喜欢《(祭)三公山碑》,篆书就变了。 到底,我喜欢秦势直来直去。 一旦自然,就会有大的变化……戊辰冬十月,齐黄白石山翁自作序,当时住在燕京。 [7]
齐白石对自己笔下刻画的几次改动,显然是在五辰之前完成的,这说明齐白石很早就在借鉴《三公山碑》的方法。 他所表示的几项改革的时间只是一个粗略的过程。 事实上,他的篆书最初是为了写篆刻而创造的。 直到他彻底熟悉了它,他才在五十八岁左右的绘画中将它发展出来。
我们不难在他四十多岁时所用的印章中,找到“祭三公山”风格的汉篆印迹。 如“阿之”、“平翁”、“相思”是四十岁以后刻的,“老白”、“平”是四十岁以后刻的。翁”刻于五十岁左右。 (白文)等,以及钱大1917年所画《借山老人》、《借山亭》、《齐白石》、《小枝一小怪枝》等画作上的朱文印章、《三百石印财主》、《大悟公》、《平翁》、《阿之》等,还有白文音《白石翁》、《易千辞人》等。如果你对比这众多的印章,不难发现,扎法的规则都是一样的,样式都是源自《三公山祭碑》或者类似的汉篆文字,但味道却与印章完全不同。模仿赵之谦的风格同时制作。 也就是说,齐白石在学习赵之谦印的同时,始终保留着另一种似乎并非以赵之谦印为原型的印。 不过,这与赵之谦的篆刻研究密切相关,即他在研究《天法神谶碑》时改变了他的剑法,在研究《三公山碑》时改变了他的篆书手法,又做出了一个大的改变。研究《秦拳》,皆出自赵之谦。
《祭三公山碑》是河北省元氏县东汉碑。 它是在隶书成熟的时代刻成的。 如果碑上的字是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来的,似乎错字不少。 然而,这正是当时不善篆书之人所写篆书的特点。 因此,似篆而非篆书,似隶书。 非官,淳朴,威武,古老。 它可能会被波浪或后续的划动所拖尾。 它与其他篆书碑不同,具有浓郁的竹简文体特征。
关于三国时期吴氏的《天法神谶碑》,从《白石印·自动序》中可以看出,他主要研究其剑法,即“倒韭菜”(俗称“倒韭菜”)的特点。如“倒韭菜叶”),上厚下薄。 他没有采用他的书法方法,但在他的篆书作品中,经常使用《天法神谶碑》中的倒写体。 至于“秦权”,则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简称,是秦王圣旨上有关重量和数量的铭文。 由于当时社会的大规模雕刻需要,中央政府无法完成,所以地方或民间的《秦诏书》“牌匾”往往雕刻得比较简单、笨拙。正如齐白石所说:“纵横线条笔直自然”。 历史上常与汉代青铜器铭文并称为秦汉金文。
前文提到,齐白石的篆书最初是通过篆刻发展起来的,他从60岁到晚年的篆书作品都与他的篆书一模一样,正所谓“书出于篆”方法。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齐白石创作思想的源泉。 清代的篆书碑刻主要集中在上述类型,始于邓石如,他曾讲述自己学习篆书的经历:
初生以为少文为归,久而见其益,遂用《过山》石刻、《天法神谶》文字、《(祭)三公》等。以“山碑”为气,以“开木石阙”为理。 简单,以“知符”二十八字表其气,以“石古文”以畅其流,以“义”为理。器物认尽其变,汉人碑额显其风范,秦汉石碑不破。 不知道。 关了几年我都不敢这么做了。 [8]
从此,邓石如“学刻篆书,恍悟笔成篆书。他视天下名号为能篆书之人,已是一大奇迹。于是他把”[9]我们无法证明齐白石是否理解邓石如的这些思想,但四十岁以后,齐白石致力于临摹和学习。赵之谦的印章。 他还多次仔细复核了赵之谦的《二金蝶殿印》,又自称赵的私塾弟子,难免会受到赵的影响。 受邓石如的影响,赵之谦将“从书本印刷”的观念拓展为“从印刷外求印刷”。 于是,他直接从各种古碑、器物中取出文字遗物,印出来,其中就包括了以上三种齐白石的方法。 我们都可以从赵之谦印章的侧面铭文中读到这一点:
智勋的书法是仿汉代篆刻的,刻制与《吴季公碑》相似。 负负。 五五十一月。 (盖有“行寿书”)
盛祥指着“天发神预言碑”问模仿者有多少人能夺取胎儿? 他们还没有告诉他们。 这是稍用其意,亦是《曾国山碑》之法。 甲子二月了,一点也不无聊。 (印章《朱知府子子泽印》)
篆书、划分合法,此版本为《祭三公山碑》。 癸亥十一月是悲伤的。 (篆书“同治以后沉叔庸所得”)
《(祭)三公山碑》是为贾孙而写的。 伤心。 (盖“卫”字)
秦、汉邓圣旨间采用此法,建立殷氏支系六百年。 同治癸亥年腊月初二,置北镇,与君初同年。 (盖有“松江陈树勇珍藏印”)
这些页边都收录在《二金叠堂篆书》中,齐白石一定很熟悉。 因此,齐白石在提取上述三款篆书铭文的方法上,也受益于赵之谦。 赵之谦因“印外求印”而容貌发生变化,齐白石则选择一心一意。 他走的是“从书印”的道路,所以脱掉赵之谦之后,篆书和篆书完全统一了。 他对《天法神谶碑》、《祭三公山碑》、《秦昭版》的吸收,并不像赵之谦那样只在一篆中吸收古文的趣味,而是从用笔和字符的打结。 先将特点转化为自己书法中的图像,然后将消化后具有自己风格的篆书刻入印章中,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他年近六十岁时,篆书风格基本定型时,他开始以篆书为篆书。 这种篆书体成为他书法创作的主体。 现今我们还能看到的他六十岁左右的篆书作品,都证明了这种“文字源于印刷”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外人或许无法清晰地区分他“终爱秦权”的这一重大转变,与此前他喜爱《祭三公山碑》时的“篆书之变”,因为篆书而言,“三公山祭祀碑”和“秦泉”应该算是家人。 从审美特征上来说,只能说秦昭本简述义道的文字显得比《祭三公山碑》更加自由、放纵。 这就是为什么齐白石直到晚年的篆书只沿用了《三公山祭碑》的结构,而他的笔在纵横的笔直中又增添了许多放纵、坦率甚至奇妙的特征。
北京美术学院收藏的齐白石篆书作品大多是他七十岁以后创作的,其特点是气势磅礴、率直、率直、质朴。 不过,其中一幅写在毛边纸上、没有年份标记的篆书横幅很有趣。 这部作品非常像正式作品的手稿。 笔画细细,用笔好用,但结却很有讲究,就像写印刷稿一样。 侧面印证了他的篆书与印章之间的关系。 有的批评齐白石篆书的人用“坚忍千钧”二字来形容他的威势,也用“大而豪迈”二字来形容他的气势。 总之,他的篆书如他的写意花鸟画,他的篆书亦如他的写意篆体。 它们看上去粗犷凌乱,但却既震撼又令人难忘。
5、晚年再次改变
齐白石八十九岁时,出现了几幅官方书法作品。 它们内容丰富,古朴,写法似乎介于汉碑《亭赋》和《西夏赋》之间。 其间,还夹杂着“祭三公山碑”的书法。 他以前从未创作过隶书,但显然他一直很喜欢汉碑上的隶书,也关注其他书法家的隶书。 白石家族向北京画院捐赠的遗作中,有一幅清初书法家郑范隶书的双钩横额。 日期未知。 这部作品中的打结人物很不寻常,在郑凡的作品中很少见。 虽然不能确定这句勾是否是齐白石自己写的,但这似乎证明他从隶书中吸取了营养。 这种吸收,日积月累,最终在晚年写出来,应该算是老人新生命的象征。
大约在九十三岁的时候,他对Sui王朝的“ Cao Stele”非常感兴趣。 根据Qi 的文章“ Qi 父亲和我的艺术生涯”,齐·贝希(Qi )在Sui 九十四岁时开始访问“ Cao Zi jian Stele”,并继续参观池塘。 然而,从93岁的对联“龙飞行,卢安和凤凰都呈现吉利”的对联,在北京美术学院的收藏中,可以看出,他已经从“ Cao Stele”借来了,并使用了混合物并使用了混合物常规脚本,官方脚本和密封脚本以创建书法。 他甚至在此时期的密封脚本中使用了这种写作技巧,将常规脚本的褶皱和钩子混合在一起,将官方脚本的浪潮融合到密封脚本中,使人们有一种伟大的智慧和愚蠢和愚蠢的感觉,以及伟大的技巧和笨拙。
生活是无尽的,新的变化是无限的。 齐·贝希(Qi )一生的创作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数的空间。
----------------------------
笔记:
[1] Qi Huang的口腔叙述和Zhang Cixi的书面笔记:“老人的自传”,引用了Chen Fan的诗集和Qi 的诗集和密封雕刻,第94页,香港和上海书公司,1961年版,1961年版, 。
[2] Jin Nong:“ Dong Xin先生的收藏”第2卷“涅rvana Sutra的片段在穿越 River后,发现了Song 的著名僧侣,后来被题为“永兴()在清朝的统治时期。
[3] Yu Fei'an:“老人的艺术”,“新观察”,第24期,1957年。
[4]粉丝:“借用山上诵经大厅的诗歌的序言”,引用了Chen Fan的“ Qi 's Poems and Seal雕刻系列的附录”,第2页,香港和上海图书公司1961版。
[5] Qi Huang的口腔叙述和Zhang Cixi的书面笔记:“老人的自传”,请参阅Chen Fan的诗歌和Qi 的诗集和密封版本的收藏,第61页,香港和上海书公司,1961年版,1961年版。
[6] Wang :“ Qi 的回忆”,《艺术论文集》的第一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7] Qi :“ Seals and Seal雕刻系列”,由Chen Fan编辑:“ Qi 's Poems and Seal雕刻系列”,第23页,香港和上海书公司,1961年版。
[8](清朝)Wu Yu:“ seal脚本双钩笔记”,请参阅“木什鲁(Mu )和Xu 编辑的“邓什鲁(Deng Shiru)的研究材料”,第24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9](清朝)Wu Yu:“ Deng 的传记”,请参阅Mu 和Xu 编写的“ Deng Shiru的研究材料”,第21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Qi ,1894年,纸上的墨水和颜色,85×48厘米,由北京美术学院收集
部分作品
此时,齐希的铭文主要模仿了他的风格。
Cuan Baozi Stele的垃圾(一部分)东部金朝石碑铭文
Stele的垃圾(部分)Stele的铭文和歌曲王朝
齐希(Qi )的借来的山间亭子披在北京美术学院的收藏中
华山石碑的垃圾(部分)汉朝的石碑铭文
纪念桑加山的石碑的垃圾(部分部分)汉朝的石碑铭文
天王子的预言石碑的垃圾(部分)碑文三个王国时期的铭文
Cao Stele的垃圾(细节)Sui Stele铭文
常规剧本中的四个字符对联,Qi ,1953年,167×43cm,由北京美术学院收集
Qi 的书法的开发环境和风格形成 - 还讨论了北京美术学院收集的齐·贝希的书法作品。 摘自“齐贝希国际研讨会(第1部分)的会议论文集”
世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