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二注》全文、注释、翻译及欣赏

2024-04-24 -

陆游

二十一天。

从船上看石门关(一),只有一关,是天下最险的地方。 后留巴东县(2),山河雄伟,大胜秭归(3)。 然而,静怡却极度郁闷。 城里只有一百户人家。 自凌舍至下(4),皆为卯词(5),无瓦剩(6)。 全县,秭归卫、右地公郎王康年为先,卫兼布政司右地公郎都德为先,二人皆蜀人。

参观可莱公祠 (7)。 登上秋风亭,俯视山水。 那天是阴天,飘着小雪,天气飘忽不定(8); 回头一看亭名,心中黯然,有种飘泊到天涯海角的感觉。 随后登上双白殿白云阁。 殿下原有一株赖公亲植的柏树,现已枯萎枯死。 然而,南山是重复的,美丽的,可爱的。 白云阁是人间奇绝之地:四面环山,连绵可见(9); 古树茂密,树龄往往有二三百年; 篱外双瀑,倾泻石涧,跳珠溅玉,寒入人骨。 其下为慈溪,水流交汇。

从吴到楚,行了五千多里,经过了十五个国家。 亭台楼阁如白云般美丽(10),到了县衙(12)后停了下来(11)。 巴东没什么事,侍奉令的人可以在亭子里睡觉、吃饭,其幸福将无穷无尽。 而为何却灵却不愿意每两三年补一次(13)?

二十三天。

路过巫山宁真寺(十四),参拜妙永真寺。 真人就是人间所谓的巫山神女。 寺院面朝巫山,山峰高耸入云,山脚伸入江中。 汉人称其为太华、恒、鲁(15),但都没有那么奇怪。 然而十二峰却根本看不见(16)。 所见八、九峰中,以神女峰最为细长,险峻,适宜受仙人托付(17)。 朱诗云(18):每逢8月15日夜月明时,有丝竹之声,往来峰顶,山猿皆鸣,日终渐息。 (19)。 寺后半山腰,有一座平坦的石坛。 传说(20):夏雨见到了女神,送给她一张写在此处的符咒。 从祭坛上看去,十二座山峰如同屏障。 那天,天空晴朗(21),四面八方都没有影子(22)。 不过神女峰上却有几朵白云,如鸾鹤舞,久久不散,亦是不同。 寺内原有数百人,派船迎客。 自唐代夔州刺史李益诗中云:“幸群鸦幸存”(23)。 临近干道元年(24),忽未到。 今天绝对没有乌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清水洞公园。 这个洞非常深。 后门从山后出去; 但天黑(25),有水流过,所以很少有人能进去(26)。 在旱年祈雨是一个很好的回应(27)。

全知巫山县左文林郎冉惠之(28),魏、右地公郎文叔吉来(29)。

【注】(1)石门关:位于四川省奉节县东部。 两岸如城门,故名。 (2)巴东县:在今湖北省。 (3)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 (4)令歇(xie):县衙。 (5)茅草屋:茅草屋。 (6)不一瓦:不一瓦。 (7)寇莱公:北宋寇准被封为莱公。 他曾在此为官,并建有祠堂。 (8)邂(liao)漂流:寒冷多风。 (9)间隔(间):间隔出现。 (10)亭:亭子。 (11)止:公正。 (十二)办公室事务:办公厅。 (13)阙:失踪。 令:县令。 (14)观:道观。 宁镇:关明,寺内有巫山娘娘庙。 (15)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 衡:衡山,在今湖南省。 庐: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 (16)查看全部:查看全部。 (17)仙真:此指女神。 (18)诸事:诸知之官。 (19)达旦:直到天亮。 (20)传云:《神仙传奇》中所载的故事。 (21)清吉:清明。 (22)咸宜:微云覆盖。 (23)李益:宜写“李益孙”。 《四川广记》卷二十三引《鸡古录》云:“李宜孙游神女庙诗二首”。 幸:幸运。 胙:作为祭品的肉。 (24)千岛:宋孝宗年号。 干道元年:公元1165年。 (25)黮暗(dan an):黑暗。 (26)鲜:少。 (27)祈雨:祈雨。 应该:实现。 (28)冉惠之:巫山县县令。 (29)文书记:巫山县县尉。

【赏析】宋孝宗五年(1169年),陆游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刺史。 因病不能离去,次年闰月赴浙江绍兴任职。 一路上,我欣赏了长江两岸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体验了风土人情。 我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名为《走进四川》。 这里节选的是千岛六年十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 文章描写了祖国美丽多彩的山河,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画卷。 读它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充分展现了作者画山绣水的艺术才华。

诗情画意,境界美好。 优秀的散文十分注重营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在《入蜀》中,作者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的热爱,领略了长江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捕捉了客观景物的美好意境和色调,精心描绘几幅精彩的自然风景画。 21日的日记描述了巴东的雄伟景色,特别是白云亭的“隐秘而绝望的处境”。 白云阁位于双白殿上,四周“群山环抱,层出不穷;古木参天,常有二三百年树龄;栏外双瀑布,倾泻石流,跳珠溅玉,寒气逼人”。深入人骨,其下是慈禧,流水交汇。” 作者像一位熟练的山水画家一样,抓住了白云亭周围景色的特点,调整了色彩浓淡,画出了一幅美丽多彩的山水画。 山势突兀高耸,蜿蜒曲折,间隔不一,呈现出雄伟险峻之美; 古木参天,枝繁叶茂,苍翠欲滴,尽显深邃秀丽之美; 山涧瀑布喷玉珠珠。 ,有砰砰声响,蔚为奇观,给画面增添了一种流动、汹涌的美感。 画中山林瀑布溪流亭台皆有,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真正形成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 23日的日记描述了“细长奇峻”的神女峰的景色。 巫山神女峰风景秀丽,历来以美丽神奇而闻名。 作者抓住了神女峰风景的主要特征,冷静地用笔,添油加醋地再现了神女峰美丽的风景和神奇的色彩。 “寺面临巫山,山峰高耸入云,山脚伸入江中。

“巫山山峦傲立岸边,直插云天,可见其高;山脚如刀砍斧,直插江中,可见其险峻”。总是写巫山的高峻,渲染出写神女峰的背景,然后,又换了笔墨,写了神女峰的神奇虚幻之美,形态各异。写景的笔法不宜千篇一律,而应多种多样,一般好的作家都可以用几笔,有的用笔细,有的用淡墨色,或者用落墨来突出景物。可以用来形容外貌,也可以用来虚拟暗示,读完陆游的这两本日记,我们发现他描述场景的方法不同,主要是采用虚构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虚构的写作,通过神奇而精彩的传说来凸显神女峰的诗意与想象之美。 请阅读:“每8月15日夜,月明时,有丝竹之声,来来往往,至峰顶。众山猿鸣,渐停,至日终。”这就是神女峰夜晚的美丽景色。 但到了白天,却出现了不同的景象:“那日,天空晴朗,四面八方都没有影子;但神女峰上却飘着几朵白云,如鸾鹤舞,”裴欢萦绕不去。其境界是多么明亮、清晰啊!作者在写出了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境界之后,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一群乌鸦送客的热闹场面。整个场景文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既描绘了神女峰的迷人风光,又叙述了美丽的神话传说。 ,与人间仙境浑然一体,将读者带入一个空灵、奇幻、扑朔迷离的境界。

步步变换形状,曲径通幽。 “文中似乎看山不喜水平。” 散文的结构应避免直白、直白、直白。 需要大起大落、大起大落、有序变化。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以二十一天日记为例。 一开始,文字骤起,将石门关这个“天下最险的地方”推到读者眼前,震撼读者的心灵。 然后,他用大方的笔,概括了巴东的雄伟山河和城内的房屋。 这是用大镜头拍摄的巴东全景。 随后,镜头逐渐拉远,聚焦在可来公祠上。 作者“登秋风亭,下山河”,充满了旅游的情趣和乐趣。 然而,天气并不好。 “那天是阴天,下着小雪,天气飘忽不定。” 至此,文章的气势发生了变化,作者的兴奋感突然减弱,读者的情绪也随之下降。 就在读者感到失望的时候,作者用色彩缤纷的画笔展现了白云亭美丽可爱的“隐秘而绝望的处境”。 看到这美丽的场景,读者的情绪再次高涨。 这样,作者就像一位聪明的导游,让读者饶有兴趣地跟着他,一波三折,一步步走进他设计的“艺术迷宫”。

情境产生情绪,观点因景而生。 《入蜀》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它不像郦道元的《水经注》那样客观地描述山川自然风光。 而是风景中有“我”,交流中有情感。 景物描写、抒情、议论三位一体,浑然天成、浑然天成。 一般来说,当环境阴郁、荒凉、荒凉时,人们容易产生忧郁的情绪。 这正是陆游的遭遇。 他去参观可来公祠堂时,正值“大云密布,小雪纷飞”。 于是他被这一幕所感动,感叹“天涯海角”。 此时的陆游没有才华,也没有办法报效国家。 他的仕途坎坷,前途未卜,处境与前辈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悲伤”的情绪和“漂泊到天涯海角”的叹息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 又如,作者写完白云亭的“隐秘绝境”后,感慨万千,说道:“巴东无事,侍奉令者,可在亭中寝食,他们的享受无边无际,可是阙令动不动就吩咐两个人,三年都补不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笔者看来,巴东风景秀丽,官事很少。 来这里的官员可以享受游览的乐趣,但人们却拒绝前来。 几句议论,略显了当时官场的陋习,也透露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山水情怀。

语言简洁,做工稳健。 陆游是一位诗人,他的《入蜀》语言也充满诗意。 首先,它简洁、概括性强。 比如“山河雄伟,胜秭归”就单独概括了巴东的山水风光。 巴东三峡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两岸山峰锋利如刀,巍然耸立,云气蒸腾,云霞秀丽。 河中,水随壁转,波涛沸腾,漩涡翻滚,气势磅礴。 “雄伟”二字来形容这一幕非常准确。 又如用“秘奇”和“细腻奇峻”分别概括白云阁和神女峰的景色。 它们也是准确且适当的。 其次,结构简单,做工稳定,音韵和谐,节奏清晰。 例如:“四面环山,可见层峦叠嶂;古木茂密,往往有二三百年树龄;栅栏外两道瀑布,倾泻入石溪,跳珠溅玉,寒入其中”。下面是慈禧,流水和“江惠”,这个文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称、工整的,这是其语言结构的基础,句式短小,大体均匀,又并行。且散乱,变化参差不齐,读起来呈现出自然和谐的语言节奏,昂扬抗跌,铿锵和谐,极富表现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