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 小河墓地人体骨骼考古研究最新进展
聂忠志原创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举世闻名的小河墓地位于我国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以南约60公里处的沙漠中。 它是由当地罗布泊猎人奥尔德克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伯格曼在奥尔德克的带领下,前往小河墓地进行了小规模发掘。 小河墓地规模之宏大、墓葬习俗之独特、所蕴含的罗布泊地区早期文明的丰富信息,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没有后继者能够到达这里,小河墓地也隐匿在沙漠深处,完全失去了踪迹。 直到200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丙华等人历经千辛万苦才再次发现了小河墓地。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至2005年对小河墓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数千件。
小河墓地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该地区存在着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青铜时代考古文化。 由于出土文物丰富,埋葬环境良好,墓地的大量信息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目前,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已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多领域合作,如出土纺织品的加工技术和保存状况的研究,体现在冶金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进展。出土的金属制品,以及出土草篮中残留物的分析。
受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吉林大学朱红教授负责并带领研究小组,利用小河墓地的人骨资料,对人骨进行考古研究。 研究内容涉及古人口学、古民族志、牙科人类学、古病理学、分子考古学、人体测量学等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们从人类骨骼考古的角度,分析了罗布泊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的人口统计、身体特征、健康状况、基因组成、迁徙和起源等大量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小河墓地考古综合.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河墓园 朱红/照片提供
古代人口信息
人类骨骼考古学的古人口学研究是围绕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骨骼进行的。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人体骨骼材料,直接或间接获得人口规模、性别、年龄结构等人口静态参数,并进一步推测与人口出生、死亡、迁徙等有关的一系列动态参数,同时利用种群模型来拟合研究种群动态过程的方法。 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古代人群的人口规模、人口构成、增长、预期寿命和生育率,比较不同古代人群之间的人口差异,考察不同地点和时间的人口分布和迁徙,并利用人口信息推断健康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条件。
由于男女生理功能不同,人类头骨的形态特征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而人体骨骼的性别特征与个体性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目前考古研究人体骨骼主要以骨盆和颅骨为主。 形态特征用于确定成年个体的性别。 笔者通过对小河墓地出土的130具人骨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研究,可以明确判断其中男性个体50人,女性61人,性别比为0.82:1。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为了满足物种繁衍的需要,自然界各类生物的性别比例应该保持平衡。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应该遵循这一规则,即同一人群中的男女比例应该接近1:1。 小河墓地人群性别比例符合理想状态。 比例比较接近。 不可忽视的是,小河墓地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无法确定性别的个体。 如果能够确定这些个体的性别,或许可以让小河墓地的性别比例更加接近理想值。
人类牙齿和骨骼的形态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而且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 因此,研究人员通常根据恒乳牙的萌出顺序、骨化点的出现、骨骺的愈合情况来判断未成年人的年龄; 根据耻骨联合和耳廓关节面的形状、恒牙的磨损情况、颅骨骨缝愈合情况来确定成年个体的年龄。 通过观察,作者发现,在这130人中,能够确定年龄的有56人,无法确定年龄的有74人。 小河墓地古人死亡年龄分布相对集中,其中中年(36-55岁)所占比例最大(41.38%),其次是壮年(24-35岁),约占34.48%。 究其原因,可能与墓地里古人的日常生活有关。 例如,这一群体生活条件艰苦,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医疗水平低下、自然灾害频发、战争爆发等。 这也可能与丧葬习俗以及墓地中存在大量无法确定性别和年龄的人有关。
在比较男女死亡年龄分布时发现,小河墓地古代人群中两性的死亡比例总体上比较平衡,各年龄段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具体分布仍存在一定差异。可见。 在青春期(7-14岁)、青年期(15-23岁)和中年(36-55岁)三个阶段,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而在壮年期人一生(24-35岁)中,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 对此,我们初步分析认为,正值壮年的女性正处于生育阶段。 在当时相对较低的医疗条件下,女性在怀孕期间很可能因难产、难产或产褥期生活环境条件恶劣等因素而死亡。 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原因解释为什么男性在青春期、青春期和中年的死亡率高于女性,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男性对疾病的抵抗力比女性低,而且在社会环境中,男性从事高风险行为和重体力劳动的机会明显多于女性。 因此,我们认为身体特征和社会角色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在人体骨骼考古研究中,常常用“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寿命”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群体的死亡状况。 平均死亡年龄是指墓地中所有可确定年龄的个体的估计年龄总和与总死亡人数的比值。 根据小河墓地古人的性别和年龄测定,可以看出,所有个体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6.27岁,其中男性个体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9.62岁,女性个体26.91岁。 平均寿命是指一群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平均寿命,简称“平均寿命”。 它是评价一个国家人口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小河墓地整个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为33.29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为33.80岁,女性平均寿命为32.88岁。 虽然从现代社会来看,这群人的预期寿命很低,但在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小河墓地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仍然高于其他群体。
古民族志信息
头骨的形态学研究是人种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类骨骼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头骨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及影响头骨形态的环境因素等信息,进一步开展人类进化、种群迁徙与起源、人类种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团队的聂影等人选取了48个头骨(大部分属于小河墓地早期人群),对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 他们发现早期小河墓地人群的头骨非测量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欧洲人特征。 这种本性也表现出现代蒙古人种的某些特征。 颅骨测量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期人群在体质特征上应属于同一类型。 两性之间的差异仅是性特征的差异,总体上表现出相同的物种特征。 对小河墓地人群与周边地区年龄较为接近的各个古代群体的头颅测量特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发现,目前已知的新疆及周边地区考古文化中,小河墓地人群是一个古老的欧罗巴人群体以欧洲人种为主体,有少量蒙古人种成分的相对独立的人群。
综合起来,小河墓地的人应该属于欧罗巴人种和亚裔美国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 主体应该与来自西伯利亚南部的欧罗巴人种的古欧洲类型有关。 当他们进入我国新疆地区时,就与蒙古人种有关。 人类群体有着长期的基因交流,当小河墓地远古居民的祖先到达罗布泊地区时,他们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牙科人类学信息
牙科人类学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热门领域。 由于人类牙齿的非测量性状受自然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且性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与人类遗传学密切相关,因此被认为是探索牙齿的一种方法。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重要载体。 在牙齿非测量形态特征方面,课题组张旭等人对小河墓地出土的36具牙齿保存较为完好的个体进行了观察统计。 研究发现,小河墓地古代人群的牙齿形态特征并不完全属于东亚人群的范畴,而是更密切地表现出与欧亚西部人群的形态关系。 同时,某些特征与中亚和南西伯利亚人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这种形态特征的相似或相似,与小河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新疆作为我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区,一直缺乏东西方人群的基因交流和融合。
此外,小河墓地群体与新疆营盘、洋海、吉林台墓地的古代群体具有一定的牙齿形态特征。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形态特征的相似性可能是由早期种群融合后发生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并且发生在整个欧亚大陆腹地的基因融合和交换的背景下。 研究人员计算出史密斯生物距离后发现,小河墓地古人类与黑海组、近东组、营盘组、吉林台等古人类的距离存在较为相似的生物距离。新疆阵型不算太大。 远的。 总体来看,小河墓地人口基本介于欧洲和亚洲两大人口之间。 不可测量的牙齿特征所反映的形态特征极其复杂。 这种形态特征可能与该地区早期人类迁徙和遗传学有关。 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古病理学信息
古病理学主要对考古遗址出土的人体骨骼进行医学检查,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疾病的原因和发生频率。 它还检查同一区域或同时的多个人群。 获得的疾病模式探讨了社会、经济和其他差异。 科学的古病理学调查能够可靠地反映个体或群体生活的社会风俗、饮食习惯、劳动条件和气候环境。 将人类古病理学研究与考古文化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恢复远古祖先的生活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
课题组何乐天等人对小河人的牙齿磨损和口腔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从古病理学角度揭示小河人的食物成分、饮食习惯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小河人的牙齿磨损程度远高于其他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生活方式的古代居民; 腭圆枕和颞下颌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牙齿碎裂,且前后组牙齿磨损情况差异不大。 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食品加工技术相对落后,食品粗糙、坚硬;另一方面是食品加工技术相对落后,食品粗糙、坚硬等。 另一方面,小河人的经济生活方式和食物成分比较复杂,不同的食物对前牙和后牙的磨损程度也有差异。 此外,小河墓地周边频繁的风沙生活环境也对牙齿的磨损率产生显着影响。
除了牙齿磨损之外,研究人员还对小河人群的牙结石沉积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小河人的食物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他们赖以生存的孔雀河(及其支流)水质相对较差。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小河人形成了极其严重的牙结石沉积。 对两性之间牙齿磨损和牙石差异的统计比较表明,两性之间上下犬牙的磨损情况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某些手工业行业可能存在男女分工在小河人口中。 两性之间其他牙齿磨损程度和所有牙石沉积情况均无显着差异。 分析样本采集地层和墓葬数据所体现的社会地位差异表明,这一时期,性别间社会地位的差异可能并未导致食物构成和食物分配的显着差异。
分子考古学信息
分子考古学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质谱技术等对考古遗迹、博物馆、永久冻土和洞穴沉积物中发现的生物材料(如人体骨骼、牙齿和动物遗骸)进行分析。 、植物遗骸等)以及远古人类制作、加工或使用的工具及其附着的残留物(如日用陶器内的食物残渣、艺术品中的岩画颜料、石器、动物皮毛上附着的残留物等)用于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和鉴定。 基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背景,对获得的遗传物质进行分子水平的分析和比较,进而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古代人群的迁徙与混合、墓葬中个体的性别、亲属关系和古代社会的发展。 组织与结构、古代人类病理与饮食习惯、动植物的驯化与进化过程等一系列考古问题,是目前国际学术界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
在分子考古研究中,课题组李春香等人对小河墓地早期出土的人类遗骸进行了母系线粒体分析和父系Y染色体分析,取得了一些初步结果。 近年来,研究团队张帆等人从小河墓地、古木沟墓地、克里雅河北墓地共选取了19块人体骨骼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测试样本来自三个不同地点,但三个种群的遗传结构非常相似,它们可能源自一个共同的群体。 这为小河墓地、古木沟墓地和克里亚河北提供了进一步的探索。 这为以三个方形墓地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同时还发现,小河墓地种群应属于远缘种群,有效群体较小。 正是特殊的沙漠环境,导致小河墓地群体经历了长期的基因隔离。 也就是说,早期的小河墓地人群并不与周围其他古代人群共享基因。 沟通水平。 通过计算,研究人员还发现小河墓地人群在基因上代表了欧亚大陆的一个古老血统。 它是由古代欧亚人群和古代东北亚相关人群混合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一万至一万年前。 距今6000年之间,可能是我国新疆最早的古代人群之一。 但青铜时代的欧亚草原民族、中亚农业民族和早期小河墓地民族之间并无遗传联系。 这从基因上否定了此前考古研究提出的“草原假说”和“绿洲农业假说”。
人体测量信息
身高是人类身体特征的基本表现。 虽然基因是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但与大多数人的平均身高相比,身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方法是将长骨的最大测量值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即可得到古人的大概身高值。
综合考虑小河墓地的地理位置、考古文化特征、古代人口民族志以及古代DNA研究结果等因素,作者选择了、M. 、C. 和C. Tower。 。 、J. 等人采用一维公式来计算适合欧洲人种的身高,即分别采用男女左右股骨的最大长度,首先根据公式,然后分别计算出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变化。 范围和平均高度。 通过计算可知,小河墓地男性身高变化范围为161.582-178.828厘米,平均身高167.93厘米; 女性身高变化范围为146.560-168.755厘米,平均身高155.49厘米。 将小河墓地人口与其他古代人口身高进行比较时发现,男性平均身高普遍较高,而女性平均身高较低。
综上所述
从目前的考古研究和人体骨骼考古成果来看,小河墓地的古人应该是距今4000年前后生活在我国罗布泊地区的一个独立的民族。 他们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与邻近人群没有基因交流,但仍然是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性别比例相对均衡的远缘人群。 为了共同应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小河墓地的古人可能存在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相对公平的资源分配。 古民族学和牙齿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不同程度地表明,小河墓地人可能与曾经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的古人有共同的祖先。 结合考古研究,小河墓地文化在很多方面也与西伯利亚南部的一些考古文化相似。 这或许预示着我们今后对“小河文化”起源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这一领域。 最新的分子考古研究结果表明,小河墓地的早期人类应该是古代欧亚人与古代东北亚相关人的混合体,大概距今一万年至六千年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后逐渐进入阶段。 我国新疆地区。
近来,一些考古学家对古代民族志和分子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两者是矛盾的。 这两项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证。 前者表明小河墓地种群与曾经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的古代种群的表型特征有关,并讨论了种群之间的关系。 ; 后者论述了小河墓地早期人的来历。 人类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分子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是基于种群起源的视角,否定考古学研究中的“草原假说”和“绿洲农业假说”,是生物属性的研究结论; 考古文化的研究是基于物质文化的视角,属于社会属性的研究范围。 此外,两者的研究时间范围也不同,前者早于后者。
现阶段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将小河墓地人口起源研究与“小河文化”考古研究结合起来。 正如有学者所说,“小河文化”和小河人的起源都尚未得到解答。 未来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将古民族志、分子考古学等研究与考古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更完整地揭示“小河文化”的历史面貌。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