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送别季羡林先生:最重要的是“季河”的芬芳
专题: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逝世
7月19日上午,北京市民手捧莲花前来探望季先生的最后一程。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2009年7月11日上午9点,季羡林先生因救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7月19日上午,不少北京市民前来探望季先生的最后一程。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季羡林先生因病救治无效,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中新网7月19日电 (张忠江)19日,八宝山天空乌云密布,数千人送别季羡林先生最后的旅程。
7时30分左右,距离告别仪式还有几个小时,数百人已在殡仪馆外热切等待。 其中有各家媒体的记者,而且大部分都是普通民众。 还有不少白须白发的人。 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分发了有关肖白华和季先生生活的小册子。
殡仪馆外,“沉痛哀悼季羡林先生”的横幅高高悬挂。 两侧是“望齐鲁通化梵蒂冈中西通古今道心育才广北大学”。 “辞去无名国宝,淡泊归来”,就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好写照。
已经进入埋伏的北京,正值炎热的夏季。 今天,薄云遮住了太阳,使得天气变得更加炎热和闷热。 在殡仪馆外站了一会儿,我已经满头大汗了。 但没有人扇风纳凉。 人群一片寂静,静静地等待着告别的时刻。
八点左右,现场等候的人越来越多,前来送行的名人也越来越多。 不多时,笔者就看到一诚大师、铁凝等人进入殡仪馆,不久又离开。
九点左右,殡仪馆正式对外开放,排在队伍最前面的季氏老弟子钱文忠教授很快就进入了会场。 这位最近频频被媒体曝光的学者,今天却没有被提前允许进入,只能和大家一起在外面等待。 等待时,钱教授表示,季先生留下的文化遗产属于全社会。
殡仪馆内,正中高高挂着“沉痛缅怀季羡林先生”的横幅。 横幅下是季先生的肖像——同样的天鹅绒帽子,熟悉的蓝色中山装,还有慈祥的笑容,如今已成为永恒。
遗像下面放着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的花圈。事实上,整个殡仪馆已经摆满了花圈,层层叠叠的家喻户晓的名字。
季先生安详地躺在花丛柏树之中,仿佛睡着了,身上披着鲜红的党旗。
季先生的家人排成一排,向前来送行的人们表示感谢。 排在第一位的是季先生的儿子季成先生。 他向每一个经过的人鞠躬。 这一天,人们鞠了数千张弓。
10点30分左右,殡仪馆已经开放了一个半小时,前来送别季先生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距殡仪馆百米外的通道入口处,也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圈、挽联等。季先生一向喜爱荷花,有爱心人士还带来了一大盆含苞待放的荷花。 那一抹浅红色,给场景增添了几分温暖。 那一缕清香,很符合季老高贵的品格。
10时45分左右,殡仪馆不再对外开放,但仍有不少人不愿离开。
笔者离开后,默默回忆着季先生的音容笑貌。 距离事发现场六七百米,我从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身边走过,耳边传来低沉的哽咽声。 他们手里拿着一本关于季先生生平的小册子。 老者微笑着,盯着年轻一辈,很是平静。
相关链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