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梅|辽茶事件起源考古观察
摘要:唐代饮茶已在大众中流行,中国茶文化逐渐在国内外形成影响。 辽墓出土的茶具及相关图像显示了辽茶文化的盛行。 饮茶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墓和遗址出土的茶具的组合。 这源于茶文化。 这个角度体现了辽人对唐文化的高度传承。 这个结论在很多领域都能找到相关的考古证据。 继承唐代文化的辽朝统治者不断学习、融合宋文化,进行文化互动,逐渐形成了中国意识。 辽朝与北宋的关系还体现在茶文化领域。 这些现象引起我们重新思考辽朝在王朝正统和以中原为基础的传统历史观中的地位。
辽墓壁画中,泡茶是典型题材之一。 过去对辽族茶事的研究多以泡茶图画为主,涵盖茶具检验、饮茶方法研究、丧葬文化研究、礼乐制度研究、佛教研究等。本文拟通过辽墓壁画及出土茶具中的茶道形象与唐代茶具的比较,探讨辽族茶道的起源。 同时,还将努力寻找更多的考古证据,观察辽人对唐文化的传承。 此外,以茶叶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辽宋关系及王朝正统问题。
一、从墓葬壁画和出土茶具看辽代茶的起源
唐代,饮茶盛行,对茶的需求量增加,形成了各种涉茶制度。 陆羽撰写的《茶经》,第一次系统地整合了已经形成的茶内容。 由此,中国茶文化体系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也证实,在唐代墓葬和遗址中发现了许多茶具组合及相关遗物。 唐代墓葬壁画中也有泡茶的主题。 与唐代的情况类似,以宣化辽墓为代表的辽代汉族官员墓葬中,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泡茶图,完整地描绘了辽人泡茶的场景。 此外,在多处契丹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茶具组合。 以下是辽墓出土的茶具组合及相关元素与唐代遗物的一一比较。
1、与唐代王母村崔氏墓壁画备茶图对比
201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平山县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平山镇王母村唐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主人崔夫人,葬于唐哀天佑元年(904年)。 墓葬虽已被扰动,但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墓室壁画。 其中,墓室南侧东壁两根斜柱间绘有一幅泡茶图(图1)。 在这幅晚唐墓葬中的泡茶图上,桌上有一个带茶托的茶碗和一张纸条。 茶碗是白色的,茶托是黑色的,可能是黑漆制成的。 壁画的画面不是很清晰。 据报道描述,“碟子高口,平盘,下面翻出高腿”。
图一:王母村唐代崔氏墓南东壁泡茶图
钞票、茶碗、茶托的形象与宣化辽墓备茶图M4所示的茶具组合相同。 宣化下八里的辽代墓地,是张世清、韩世勋两个家族的墓地。 其中M4为韩世勋墓。 墓主人于辽天庆元年(1111年)去世。 M4东南墙上的壁画上有一幅泡茶图(图2)。 此外,崔氏墓中还出土了白瓷碗、瓷辊,也可能与泡茶有关。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器中也发现了碾子,在宣化辽墓的泡茶图画中也很常见。
宝山辽墓中发现了天赞二年(923年)的铭文。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辽代墓葬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 1993年,对编号M1的大型壁画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宝山M1为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墓门、甬道、墓室、石室组成。 其中,石屋北墙上的壁画描绘了一座大厅。 有一张桌子,脸是红的,腿是黑的。 桌上设有黑色高脚灯座,上面放置一个敞口的斜壁白釉碗(图3)。 这里的灯座和碗的形象也与王母村唐代崔氏墓相似。
图2:宣化辽墓M4东南壁泡茶图
图3 殿堂图宝山辽1号墓北壁石室
2、与唐代巩义司马氏墓出土茶具组合的比较
2015年,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省巩义市东区司马氏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 其中,司马进夫妇墓、司马仲举夫妇墓、张夫人墓出土了成套茶具模型,包括坐人、炉灶、茶盘、茶壶、茶研磨机和碗。 4、图5]。 宣化辽墓M6、M10东壁壁画中,有磨茶机、茶炉; 在宣化辽墓M1、M2、M5、M7等墓葬中,出土了陶制捧壶,其造型与巩义司马氏相似。 墓中出土的盛器形态一致(图6)。 唐代司马氏墓中还出土了几件茶几模型,上面放置着茶碗、茶盘等,盘中还放置着茶点。 这与宣化辽墓M7后室木桌上的陈设相似,都是模仿墓主生前的生活方式而制作的。 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唐墓中所见的一些器皿在辽墓和壁画中已不再见到。 捧壶等器皿的形状也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据唐代李匡义所著的《紫霞记》记载:“据《朱子篇题》记载,可见唐代朱子器的造型源自罂粟花,罂粟是汉代以来流行的器形,在唐宋时期的墓葬中,也有不少刻有“罂粟”或“纹罂”等字样的器物。后世所说的抱壶,是指唐代所用的柱子、片蒂之类,即使造型有所变化,也应该以此为基础。
图4 茶盘、炉灶、茶壶、磨茶机、碗
司马晋夫妇墓出土
图5:张夫人墓出土的坐人和炉
图6 宣化辽墓M10、M6前室东侧制茶图(炉、磨机)
宣化辽墓M10出土陶知乎
3、与长治泸州瞿家庄唐代墓地出土茶器组合对比
2022年,为配合泸定花园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治古建筑保护考古研究院对工程遗址内发现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唐代墓葬5座。已清除。 其中,M20出土了一套完整的茶具,有墓志铭,年代为咸通六年(865年),包括白瓷茶壶、白瓷碗、白瓷茶壶、铁勺、铁器。磨茶机、青瓷渣斗等[图7]。
图7:器物出土地点及瓷茶具组合、铁茶具组合
长治泸州瞿家庄唐墓出土M20
1986年发掘的辽陈国公主及其妃子墓,是辽代最完整的契丹贵族墓葬。 出土的丰富陪葬品中,组合有银灯座、青瓷碗、银渣桶、银勺等器物。 这件器物的组合和形制与长治泸州瞿家庄M20唐代墓地出土的器物高度一致(图8)。
图8 银灯座、青瓷碗、银渣斗、银勺
辽陈公主墓出土
耶律余之,辽东丹国左丞相。 1992年,对其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该墓规模宏大,虽被盗,但仍出土了丰富的陶瓷、铜镜、金银器、铁器、丝织品等随葬品。 从器物的形状来看,可能与饮茶有关的有铁壶、青瓷碗、银渣斗等。 这组器物与长治泸州瞿家庄M20唐墓出土的茶器相似。 尤其是短流敞口执壶,其造型与长治唐墓瓷执壶相似,但与宋代执壶不同(图9)。
图9:铁壶、夔口青瓷碗、青瓷碗、银渣斗
辽野出土鲁豫墓
宣化辽M1、M3、M7、M10墓葬中出土黄釉瓷器。 宣化辽墓中的黄釉瓷茶具组合可能与饮茶有关,如黄釉灯座、黄釉碗等。 家庄唐墓地M20出土的瓷器与茶具的组合相似,但瓷器的品种和造型与唐代瓷器略有不同。 这可能与饮茶方式的改变有关,也受瓷器烧造水平的影响,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辽代的气息。 继承前人的审美心血(图10)。 此外,宣化辽墓M4东南壁泡茶图上的茶具组合(见图2)也与瞿家庄M20相似。
图十:黄釉座、黄釉碗
宣化辽墓出土M7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还有与长治泸州瞿家庄唐代墓地M20出土的瓷器茶具类似的唐代、辽代瓷器藏品,如唐代白釉带支架茶碗、白釉釉杯盘、辽白釉杯盘。 [图11],还有唐越窑青瓷渣斗、辽青釉、白釉渣斗等[图12]。
图十一:唐白釉带托茶碗、白釉杯盘、辽白釉杯盘
故宫博物院藏
图12 唐越窑青釉渣斗、辽青釉渣斗、白釉渣斗
故宫博物院藏
四、与晚唐钱宽、水丘墓出土茶具比较
钱宽和水球的墓葬在不同的洞穴里。 墓主人钱宽是五朝吴越王钱镠的父亲,他的妻子是水秋。 钱宽墓于1978年发现并发掘,水丘墓于1980年发掘。两墓均为晚唐墓,形似船形多耳室,砖顶。 钱宽墓被盗,但仍出土了一组白瓷器; 水丘墓没有被盗,出土了丰富的瓷器、金银器、漆器等遗物,其中瓷器、银器可能与饮茶有关。 设备组合。 钱宽墓出土的白瓷执壶,敞口,直颈,圆肩,鼓腹,流长,造型微弯,另一侧有与肩、腹相连的提手,与流(图 13)。 水秋墓出土的有银渣斗、银勺、白瓷碗、白瓷葵花碗等(图14)。 其中白瓷碗敞口,斜直腹,低圆足,口、足均饰有银扣。
图13:钱宽墓出土的白瓷茶壶
图14 白瓷碗、白瓷葵花碗、银杯、银渣桶、银勺(或若)
水秋墓出土
辽野陆羽墓中出土了铁锅、银渣斗(见图9)、白瓷碗、白瓷葵花碗组合。 器物造型与水丘墓出土的器物几乎相同,只是瓷碗没有银扣装饰。
陈公主墓出土的银勺、银渣斗、青瓷碗,其成分、形制与水丘墓出土的相似(见图8)。 除较为典型的茶具外,钱宽墓和水丘墓还出土了白瓷海棠杯和托(图15)。 杯为八曲海棠花口,喇叭形高圈足。 灯托花口,外壁起伏。 杯外底及杯托均刻有“官”字。 器物成型,造型精美。 辽陈公主墓出土的水晶海棠杯,造型与此杯相似,均为椭圆口,海棠式(图16)。
图15 钱宽墓出土的海棠杯及杯托
图16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水晶海棠杯
五、与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对比
唐代法门寺是一座以塔院为中心,由殿、塔、楼、阁组成的多院落佛教寺庙。 其重要文物来自塔身和地宫。 其中,茶具是法门寺地宫文物的重要类别之一,包括炊具、研磨用具、储盐用具、烘焙用具和饮茶用具等,系统、清晰地说明了方法唐代的煮食和饮茶之道。 整个过程。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红艳流云纹鎏金银茶磨和团纹银磨轴。 磨机由磨槽、调节板和槽座组成。 凹槽呈半月形(图17)。 宣化辽墓M6前室东壁的制茶图和M10前室东壁的制茶图都有较为清晰的磨茶图像(图18)。 磨茶机的形状虽然不同,但与法门寺地宫里的磨茶机是一样的。 画中的磨茶机类似,但与宋代绘画《茶图》(图19)中可能用来磨凉茶的磨茶机不同。
图17: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碾子
图18 泡茶图中的磨茶机
宣化辽墓M6、M10前室东壁
图19(宋代)刘松年(传)《茶茶》中的磨茶机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出土的仙人驾鹤鎏金茶饼,呈长方形,由盖、架、架、抽屉、器座组成。 架子下方焊接有平台形器皿基座,并有空心桃形闸门。 宣化辽墓M7前室东壁备茶图中,桌上还有一个长方形的茶架。 从外观上看,盖形、行列、镂空底座与法门寺地宫中的茶架一模一样(图20)〕。
图201 察洛子法门寺地宫出土
2、茶螺子宣化辽墓前室M7东壁备茶图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茶器中有银火筷、银尺、金银丝笼等。 金银丝笼由提梁、笼盖、笼身、笼脚组成,做工极其精美。 宣化辽墓M7前室东壁的备茶图上,正好有一个男孩爬上吊笼玩耍的形象。 吊笼的造型与法门寺出土的吊笼相似(图21)。 宣化辽墓M6前室东壁的泡茶图中,桌上的细节描绘了火筷、茶杯、茶勺等细节。 除点茶用的茶勺外,还可对应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图20)二〕。
图21 1.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丝笼
2、宣化辽墓M7前室东壁备茶图中的笼子
图22 1、2.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火筷和银火
三、宣化辽墓M6前室东壁茶几细节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釉器中,有一套淡黄色釉茶碗、茶碟,是当地生产的釉器,是模吹而成的。 碗较小,平底,广口,直腹。 宣化辽墓M5后室西南壁茶几上也出现类似造型的托盘和碗(图23)。 此件斜腹直腹小碗,是辽代耶鲁峪墓、陈公主墓等墓葬中青瓷制品中出土的。 是辽代较为常见的茶碗形状。
图23 1.法门寺地宫出土釉茶碗、茶碟
2、宣化辽墓M5后室西南壁茶几细节
法门寺出土的另一种碗是秘彩瓷葵花碗。 虽然服装帐中没有明确说明密彩瓷碗的用途,但这种碗也可以视为茶碗。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代无名作品《宫乐图》描绘了唐代宫女聚会、奏乐、宴饮的场景(图24)。 观察图中女士所持并放置在桌上的器皿,可以看出,漆酒杯无疑应该是作为饮酒器皿使用的。 因此,图中的敞口直带青瓷瓷碗、青釉褐斑瓷碗等很可能是作为茶具使用的。 通过对比法门寺、唐墓、辽墓出土的茶碗也可以验证这一结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彩瓷葵花碗应属此类。 耶鲁峪墓出土的奎口青瓷碗,其形状也与画中所描绘的瓷碗相似。 故宫博物院藏瓷器中,有与《乐宫》中茶碗造型相同的唐代越窑青瓷碗,还有五代耀州窑魁口碗等器物,也可类比与图中器皿(图25)〕。
图24:唐代无名者的《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5 1.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彩瓷葵花碗
2、耶鲁峪墓出土青瓷葵花碗
3. 4. 唐越窑青瓷碗,五朝耀州窑凹口青瓷碗。 故宫博物院藏
除茶具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一系列与饮茶活动有关的文物。 例如,存放和展示茶点心的容器有带门座的鎏金银波罗子、奎口小银盘等。宣化辽墓M7前室东壁的泡茶图、披门座上的波罗子、辽代陈公主墓出土的秘彩瓷花口蝴蝶纹盘等,在造型上均可与法门寺文物相对应。 [图26]。
图26 1.银波螺子法门寺地宫出土
2、宣化辽墓M7前室东壁备茶图中的波罗子
3、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花口银盘
4、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秘彩瓷花口蝴蝶纹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可分为金银器、釉器和瓷器。 其中釉器、瓷器基本上都是饮茶器皿。 具有其他功能的茶具和饮茶相关器具多以金、银制成。 银盐桌、仙鹤鎏金茶壶、金银丝笼、银火筷、银尺等器物的发现,证实了一些有关茶具的记载。陆羽的《茶经》。 宣化辽墓壁画中的泡茶图显示,到了辽代末期,至少辽地区的汉人已经采用了点茶喝茶的方式。 但以宣化辽墓壁画中的茶具图像为代表的辽代茶具,往往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重叠。 在展示辽对唐文化传承之深的同时,也展示了辽对唐文化的保存。 内化的过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直到辽代末年,在饮茶方式发生变化的环境下,茶具仍然保留着浓郁的唐代风格。
二、辽代继承唐文化的其他考古证据
从辽墓出土的茶器和壁画中所展示的茶文化形象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多组唐代遗存的对应关系。 这不仅说明辽人的茶风源于唐代,而且从茶文化的角度也继承了唐代。 文化提供了考古证据。 当然,与茶相关的文化内容只是整体文化景观的一部分。 然而,在辽继承唐文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因素往往有相同的表现,而且也可以相互印证。
例如,从制度上看,辽朝实行的南北官制,南官下的行政机构是仿照唐制的:“辽有北朝官,灭燕后有六人。十代诸州,唐制恢复了三省、六部、台、院、寺、狱、卫、东宫等南边的官制,是一个盛世之制。也用来吸引来自中国的人。” 从墓葬形制上看,唐代王室贵族墓葬中流行的多边形砖室墓,在辽代贵族墓葬中也很常见。 “辽代墓葬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代的风格,墓葬相对规范、等级森严。” 就连墓室壁画所描绘的题材和内容,也大多源自唐代的流行题材。 例如,泡茶图就是唐代出现的壁画题材之一。 又如辽宝山二号墓的《苏惠送锦》和《杨贵妃调鹦鹉》。 学者研究表明,它们都是唐代流行的绘画题材(图27)。
图27:《苏蕙送锦》与《杨贵妃戏鹦鹉》
保山辽二号墓壁画
此外,在唐墓、辽墓、宋墓中还发现了家具遗骸。 这里有实物遗骸,还有壁画中绘制的相关图像。 其中,椅子元素极具代表性。 椅子是从西方传入的家具,唐代以后逐渐流行于中原地区。 据学者考证,椅子最早出现并在唐代河北地区的武官中得到接受。 根据现有研究和现有考古资料,椅子在北宋初期仅在社会上层阶级中流行。 到了北宋末期,更加丰富的遗存才证明椅子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从辽代墓葬壁画和出土家具来看,椅子的形象很早就出现了。 曾于张清宗墓(877年)、宝山辽墓(923年)中发现。 宝山二号墓《调鹦鹉》中的“杨贵妃”,贵妇形象是坐在椅子上。 辽墓中发现的椅子形象比北宋墓葬中的出现要早得多。 到了辽代中后期,椅子的实物遗存同样丰富,并且具有不同于北宋的独特风格。 “早期的辽文化深受河北唐文化的影响。” 这也是家具中椅子的形象在辽文化体系中早于宋代出现的原因之一。 椅子作为唐代才流行的异物,是一种非常标志性的文化传播符号。 因此,椅子的传播和使用对于表达辽文化对唐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辽代建筑所用的木结构从结构到细部都与唐代建筑相似,而宋代建筑则产生了新的变化。 从现有实例可以看出,“辽宋建筑有明显的区别,辽地区深受唐五朝工艺传统的影响,技术更新相对缓慢。这是辽宋建筑的侧面反映”。辽继承唐制度。”
这样的结论不仅可以从辽代的政治制度、墓葬形式、家具风格、建筑实践等方面找到线索,而且还体现在陶瓷的烧制上。 例如,唐代流行的三彩器是辽代仿造的,器皿的造型和装饰融入了契丹风格,从而产生了辽代独特的釉陶品类。图 28)。 柄形鸡冠壶、盘口瓶等器物也“突出体现了唐文化对契丹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与辽早期墓葬壁画、辽金、银、丝织工艺等密切相关。 ,这是受到唐文化的影响。” 水润与染色相得益彰。”又如,在辽野陆羽墓中还发现了带有“映”字的白瓷,与唐代邢窑所产的带有“映”字的瓷器相呼应。 (图29。在Liao中,学术界也认识到许多以前被认为是所谓的丁窑瓷器的文物都有重新检查的空间。从手工艺生产的角度出现。
图28 Tang 风格的菜肴,Liao 秋海葡萄酒风格菜肴
宫殿博物馆的收藏
图291. Tang White Style 水壶在西安的东郊区发掘
2. 水壶和瓷器,用的墓中发掘出“ ying”一词
3.从茶叶的角度看狮子与宋朝之间的关系
上述所有迹象都表明,狮子人,尤其是吉坦贵族,非常直接地继承了唐文文化,并且似乎比歌曲人更活跃。 这与狮子王朝比宋朝建立的事实无关。 歌曲王朝的茶仪式也基于唐和五个王朝时期的成就,但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就茶水饮用方法而言,制作在唐朝中流行的茶的方法在宋朝也使用了。 从茶叶的形状来看,在北方的歌曲王朝中,有一个致敬的茶“龙tuan feng Cake”,而Tuan Cake Tea在唐朝已经很受欢迎。 Lu Yu的“ Tea ”有一个详细的制作和使用蛋糕茶的过程。 与唐朝不同的是,订购茶的方法在歌曲王朝中变得很流行,但是当使用蛋糕茶时,和等步骤也与唐朝那些台阶相同。
狮子文化逐渐在继承唐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也在不断地从北方歌曲王朝代表的中央平原文化中融合和学习,并形成文化互动。 “大约在狮子宁宗之后,狮子人民的中国意识逐渐唤醒。” 在同一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狮子和宋朝变得更加文化融合和确定,但它们的立场变得更加拮抗。 值得注意的是,歌曲和狮子王朝之间的文化融合,互动,甚至是阵阵阵地的冲突都清楚地反映在与茶叶相关的小而特定的领域中。
更不用说文化融合和互动了,已经清楚地证明了坟墓和壁画中所示的歌曲和狮子王朝的茶水饮酒方法的一致性。 例如,用盖子,镀金刷手柄和铜茶匙的铁茶瓶从兰特尼亚的卢家族的坟墓中散发出来。 其中包括脖子薄的茶瓶和长长的形状,显然用于订购茶。 根据挖掘机的发现,订购茶时,镀金刷的手柄应用作茶匙。 在 Liao坟墓中,M1后室西墙的茶准备图片中显示的茶壶与Lu家族墓中的铁茶瓶完全相同(图30)。 此外,在的M6前室的东墙和茶准备图片中M10的前室的东墙上,还有茶汤匙,茶水汤匙等。 )。
图301.用盖子从兰蒂安的卢家族发掘出盖子的铁茶瓶
2. 的Liao Tomb后室M1后墙的茶准备图片中显示的茶壶
图31 1和2。
3. 4. Liao墓前房间M6的东墙上的桌面的细节,以及桌子上的桌子上的细节,并在前室M10的东墙上进行茶准备图片
如果我们从茶叶的角度看狮子和歌曲位置之间的冲突,我们就必须从狮子的茶的起源开始。 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狮子茶来源:首先,在 签署之后,北方歌曲王朝每年都按照协议为LIAO提供茶; 其次,在 签署之前,它已经在歌曲和LIAO定居点交易中分发。 茶。 “歌曲王朝的历史”记录了北方宋朝的第二年和(977),“ Zhen,Yi,Xiong,ba和开始建立自己的事务,包括的贸易,香,药,犀牛,大象和茶。” 显然,北部的狮子地区没有产生茶,几乎所有的狮子茶都来自歌曲王朝。
TEA在LIAO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狮子历史”中的记录,可以看出,狮子的统治者在其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具有“酿造茶”的系统。 当面对北方歌曲王朝的使节时,该系统自然保持了。 例如,在Song 的遇到 的仪式上,有一个“坐下来,做汤和茶”的礼节。 在宋朝使者会见皇帝的仪式上,也有喝茶的行为。 “宫殿里有三条葡萄酒:茶,葡萄酒和食物。有五种葡萄酒。当歌曲结束时,人们从走廊站起来,赞美和崇拜,说长寿。”
可以看出,狮子王朝非常重视饮酒文化和礼节,但是关于茶的问题,就立场和心态而言,狮子王朝与宋朝之间几乎存在微妙的关系。 尽管狮子和宋朝在 签署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关系,但是当歌曲使节进入狮子王朝时,他们接受了对Liao 的礼节法规的限制。在中央平原上。 ,双方之间的心态游戏逐渐通过“一杯茶”逐渐升至政治上的立场,地位,甚至是王朝的正统观念。 因此,狮子文化与歌曲文化之间的这种“融合和反对”对狮子和歌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4。结论
狮子王朝继承了唐朝的文化,并与歌曲王朝的文化进行了融合和互动。 甚至在茶仪式上也明显反映了狮子和宋朝之间的冲突。 这也促使我们在基于中央平原王朝的历史观点中重新审视了狮子王朝的地位。 其中,王朝的合法性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自古代以来,歌曲王朝与狮子王朝之间的对抗自然已成为正统辩论的重点之一。 出现这一争议的基本原因是,基于草原的狮子统治者的态度从耶和华变成了中文。 早在狮子王朝的陶旺时期,就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 在休田(938)的第一年,“ 6月,在四个季节发出了一项法令,描绘了两个阳台的事件,描绘了两个阳台的事件。” 同年11月,“金王朝重新定为Zhao Ying祝贺您,Ji,Ying,Mo,Zhuo,Zhuo,tan,Shun,Gui,gui,ru,Xin,Wu,wu,Yun,Yun,Ying,Ying,Shuo,Huan,Huan and Huan and “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帝国首都被指定为尚金,政府被命名为林佛。 被提升为,被更名为潮河,被更名为。 从那时起,文化融合已成为一般趋势。 在蒙古人进入习俗之后,统一模式的形成,在编译了历史汇编的首席官员的三个历史时,都清楚地指出:“这三个王国都遵循正统的和正统的王国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统治名称。” 这一举动不仅成功完成了这三个历史的汇编,而且它暂时摆脱了狮子般的正统辩论的束缚。
正统的问题是一个政治和文化问题,但辩论的本质仍然基于文化认同和继承。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在大规模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持续保存和继承的进程,以及不断的不同文化的融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LIAO和SONG 都继承了上一代的“正统观念”,彼此形成了文化互动,并在连续交流和整合的过程中融合。 这也奠定了元与王朝统一的基础,以及多元主义和统一的文化含义的形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