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遗物讲述英雄的往事

2024-04-17 -

集木新闻记者 王荣海

通讯员 李莉

今年9月30日是第十个全国烈士纪念日。 日前,九峰山烈士陵园组织专门工作组深入烈士家属,对烈士事迹和遗物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

此次发掘、整理烈士事迹资料,得到了烈士亲属的大力支持。 一些烈士亲属发现了遗失已久的照片、信件、文件和其他物品; 有的烈士亲属动员全家人整理资料,追忆往事……参观过程中,大家都为每一位英雄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陈永地烈士子女家里,完好地保存着烈士生前的珍贵物品。 衣架上挂着烈士穿的制服,椅子上放着烈士革命时用过的公文包和皮带,行军用的马包放在专门竖立的横杆上,茶几上摆满了纪念物品。奖牌。 、奖章、信件、手稿、相册、钱包、指南针……其中,一身蓝色的颁奖服和三枚奖章(八月一日奖章、自由独立奖章、解放奖章)体现了烈士追求的荣耀。革命理想。 寿命。

一张照片

1917年,陈永迪出生于四川通江县一个山村的贫农家庭。 1932年12月18日,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进入四川,拉开了川陕苏区建立的序幕。 正是在这一年,少年团员陈永地加入了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陈永迪年仅15岁。

烈士遗物有哪些_烈士遗物_烈士遗物怎么处理

陈永迪就读于私塾,受过一些教育。 入伍后,他基本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长征期间,陈永迪在红四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警卫营做文书工作。 红军长征期间,陈永迪和其他红四军战士一样,三趟草原,吃树皮草根,啃牛皮,甚至从马粪里捡豆子吃,经过许多困难。 长征期间,除了常规行李外,陈永迪还背着一块写有字的木板,用于学习写字。 由于要印报纸、做宣传,陈永迪在行军、打仗中学习文化。

长征胜利后,陈永迪随部队前往延安。 1937年6月,陈永迪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延安,陈永地在党中央机要科做机要工作,担任收发科科长,兼任翻译。

这是陈永迪20岁时的肖像。 都说三十而立,但20岁的陈永迪已经是经历过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的红军老兵了!

烈士遗物怎么处理_烈士遗物_烈士遗物有哪些

在肖像的背面,陈永迪写下了这样的说明:原图摄于1937年12月于延安。画于1959年10月31日,宁波。

两次“牺牲”

抗日战争初期,陈永迪从延安被派往全国抗战主战场之一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整个抗战时期,陈永地在山东从事秘密工作,是我党在山东秘密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在此期间,陈永地还在铁路游击队中担任党代表。

山东抗战时期,有一天得知日军来袭,机要小组成员带着机要文件分头突围。 陈永迪拿着文件,一边销毁一边跑。 结果,他没有击中目标,掉进了深坑。 他躲在坑里,把文件一一吃掉,毁掉了。 天黑后,陈永迪从坑里爬起来,趁着夜色拼命地跑向预先安排好的目的地。 从晚上到白天,我不知道自己跑了多久,跑了多远。 白天跑步时,为了轻装出行、减少束缚,他把外套脱下来扔掉。 不过,到了晚上天气寒冷,他看到战场上到处都是废弃的衣服,他就一边跑一边捡起衣服穿上。 。

历经千辛万苦,直到第三天,我们才到达了部队。 回到部队后,陈永迪得知部队已将他作为“牺牲品”向上级组织汇报。 陈永迪曾告诉孩子,他曾两次被举报为“牺牲品”。

烈士遗物_烈士遗物有哪些_烈士遗物怎么处理

更戏剧性的是,解放后,陈永迪第一次回家探亲。 当陈永迪站在父母面前时,父母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多年来一直盼望着再也听不到儿子的消息。 在那个战乱年代,他们的父母以为陈永迪早已牺牲。

正是那一次,陈永迪回到家乡,才得知陈家的13位兄弟姐妹都参军了,而他是唯一活着回来的人。

三枚奖牌

解放战争时期,陈永迪随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南下。 任第三野战前线司令部副政治协调员,期间负伤。

烈士遗物_烈士遗物有哪些_烈士遗物怎么处理

有一次在开会时,一架敌机来轰炸,他们不得不迅速撤离。 陈永迪左脚刚走出门,一颗炸弹落下并爆炸。 眼前一名女干部当场死亡! 陈永迪的膝盖被爆炸炸伤,伤愈后仍留有疤痕。

陈永迪参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向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英雄授予勋章。 陈永迪荣获三枚勋章:八月一日勋章、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勋章。 这是国家授予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建立做出贡献的战士的最高荣誉!

烈士遗物怎么处理_烈士遗物_烈士遗物有哪些

烈士遗物_烈士遗物怎么处理_烈士遗物有哪些

烈士遗物有哪些_烈士遗物怎么处理_烈士遗物

1960年代初,陈永迪转行来到武汉,在长安办事处(当时的“国务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担任福利科科长、水文处处长,长期任职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历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委员中共中央办公厅临时委员会委​​员。

终生的友谊

在陈永地烈士的遗物中,有一本用发黄的牛皮纸制成的简易活页小相册。 相册的第一页是朱德总司令的照片,上面有钢笔写着“一看到你的照片(照片),我的心就疯了”。 我立刻就会想起你们真诚、谦虚、务实的讲话,我无法说出比父母更好的爱……”里面的照片大多是陈永迪的战友或同事,并标注了他们的名字和优点每一张照片下,他眼里看到的都是身边人的善良。

烈士遗物有哪些_烈士遗物_烈士遗物怎么处理

另一张特别照片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陈永迪曾在浙江宁波军分区、镇海、慈溪等地工作。 1951年10月,陈永迪与同在22军服役的谢静结婚。 1952年12月,陈永地夫妇在宁波军区医院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临产期间照顾谢静的阿姨出院了,到陈家做家务、照顾孩子。 随后几年,陈永迪夫妇又出生了三个孩子。 平时,陈永迪夫妇工作繁忙,四个孩子由姨妈独自照顾。

我的阿姨是宁波人。 她有两个孩子,家在宁波。 姑姑来陈家工作后,随着陈永迪夫妇的工作调动,姑姑也从宁波、镇海来到了慈溪。 陈永迪每次去宁波军分区开会,总是抽出时间去看望姑姑和家人。 有一次,陈永迪从宁波开会回到慈溪。 当他进门的时候,他的怀里抱着一个女孩。 女孩看到姑姑,兴奋地喊了一声“妈妈”,姑姑突然转过身来,眼里充满了惊讶和喜悦。 惊讶之余,他笑了,泪水从眼窝里溢出。 原来,姑姑离家很远,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和孩子。 她偶尔会表达对孩子的渴望。 陈永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定将姑姑的女儿佳美接回自己家里一起抚养。 陈永迪认为佳美年纪小,又是女孩,留在妈妈身边比较好照顾。 从此,佳美随母亲住在慈溪陈家。 她称呼母亲为“妈妈”,称呼谢静为“妈妈”。 陈家多了一个女儿,陈家的弟妹也有了“嘉美”。 姐姐”。

1960年,陈永迪转业来到武汉,全家也搬到了武汉。 陈永迪特地在当地给姨妈安排了一份工作。 陈永迪一家人刚到武汉时,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 阿姨回来后,用陈永迪夫妇留下的钱购买了大量生活用品并发往武汉。 每年,她都会为陈家四个孩子每人制作两双布鞋,为全家人织毛衣寄往武汉。

直到今天,陈永迪的孩子们仍然和姑妈一家保持着联系,就像家人一样。

《红军战士》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塑料钱包,在 20 世纪 70 年代流行。 钱包里有陈永迪一家人在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 陈永迪生前,无论上班、出差,甚至生病住院,都随身带着这个钱包。 陈永迪去世后,他的妻子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钱包。

钱包里的一张照片是陈永迪和妻子的照片,另一张是四个孩子的照片。 孩子们的名字都是在老大出生时就选定的。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陈玉红、陈玉军、陈玉展(兵)、陈玉石。 “渝”代表四川(当时重庆和四川尚未分开)。 四个孩子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符是连在一起的。 他们是“红军战士”,也就是说他们是四川红军战士的后裔! 孩子们的名字不仅体现了陈永地烈士对家乡毕生的思念,也见证了他军旅生涯的革命岁月。

陈永迪(1917-1978)

15岁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他经历了震惊中国、震惊世界的25000里长征。 历任红四方面军十一师政治部宣传员、红四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一连警卫员、党中央政治局调度员。 科长、机要科翻译员、山东分局机要局机要科长、山东分局党校教导员、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协调员、宣传部组织干事、教导员22军政治部工兵科,宁波 历任军分区组织动员科科长,浙江省镇海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人民武装部部长隶慈溪县。 1960年调到办公厅,历任政治部福利司科长、长办水文处政工科科长、水文处处长、副处长。长办政治部主任。 在党内,先后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 ,中共办公厅临时委员会委​​员。

(图片由记者提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