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这条巷子里居然藏着一千零一个关于海军的故事
安泰河畔,朱子坊历尽沧桑,宁静致远。 在1100年的日出和月落中,它变换着不同的角色。 因南宋大臣朱敏恭四兄弟均进入皇室而得名。 曾有三座孔庙和一所书院。 因书院众多,成为福建学子向往的“书院街”。 ; 因萨镇兵、方伯谦等著名海军将领出身于此,故有“海军胡同”的绰号。
安泰河畔的竹子坊,古榕翠绿,小巷纵横。
竹子坊街道位于鼓楼区玉山北麓,安泰河畔、安泰大桥东侧。 北临金台路,南临圣庙路、法海路,东临金门路、花园路,西临八一七路。 朱子坊街区形成于晚唐五朝。 安泰河原是唐末福州罗城的护城河,安泰桥就是罗城励社门的励社桥。 朱子坊街区内有万转桥、福之桥、广和桥三座古桥,朱子坊、花园巷、花园巷、雪前、福雪里、福建街等10条巷弄。
来到朱子坊,您不仅可以感受到现代“海军世家”建筑群的典雅,还可以聆听一千零一个海军故事。
朱子坊的海军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嘉地圣门的萨氏家族,高手盛产。
萨镇兵·北洋水兵百年家国命运
他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固定的住处。 朱子坊22号是萨氏祖居,他曾居住于此。 1869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第二班,连续三年名列全班第一。 1877年,他选择去英国留学,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回国后,他很快成长为著名的海军将领。 萨镇兵经历了清朝、民国和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的杰出人物。 民国初年,任海军总司令、代总理; 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他一生济贫济困,创造了广泛的福利,被人民称为“活菩萨”。 他生前享有盛誉,死后也享有盛誉。
萨镇冰故居
附言。 朱子坊萨镇冰故居的门上虽然挂着“萨镇冰故居”的牌匾,但实际上,这里既不是萨镇冰长大的地方,也不是萨镇冰的祖屋,也不是他购买的房产。 这座房子是萨镇兵的族弟佐渡荣宇购买的房产,也是萨镇兵生前最常居住的地方。 1926年至1946年期间,他多次受时任海军总部参赞的表弟萨菲尤邀请住在这里。 萨扶余的第二任妻子叶浪惠是萨镇兵介绍的。
萨世君与青楼名妓的凄美爱情故事
中山舰最后一位舰长。 1935年2月,萨世钧就任中山舰第十三任舰长。 1938年10月24日,武汉保卫战期间,萨世军率领中山舰全体官兵在长江中下游击毁日本军舰19艘,后在该海域被日机击沉武汉金口。 萨世军等25名官兵为国捐躯,陈明政等20余名官兵被当地群众救起。
萨世君与青楼名妓之间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萨世俊回老家度假时,爱上了青楼名妓林氏。 归队前,他答应帮助她成为一个好男人,并娶她为妻。 萨世钧走后,夫人强迫林氏接客,林氏不肯。 以海军名将陈兆强为首的一批海军高层得知此事后,慷慨解囊,捐资救人。 萨世钧回到福州迎娶碧珠,两人十分恩爱。 遗憾的是,1938年,萨世军参加武汉保卫战,与中山舰一起沉没。 妻子变卖了家当,为抗日将士缝制了作战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他的妻子只身前往武汉祭奠已故的丈夫。 该船在上海附近的长江上遭遇了日军布下的水雷,全船被毁,所有人死亡。
萨本辛创造了我国潜艇建造的历史
出生并成长于朱子坊22号萨家大院,是我国近代著名造船专家。 在目睹了中国落后的造船业后,他萌生了“建造中国最好的军舰”的想法,并考入了英国格拉斯哥理工学院造船系。 解放后,撒本新担任武昌造船厂总工程师,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机械化船舶下水大型设施。 后来,他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扫雷舰和常规动力潜艇,开创了我国潜艇建设的历史。
萨镇压了寒冰之后,萨家就出来了大批海军军官。 此外,朱子坊与船舶管理相关的人士还有萨本树、萨本正、萨士宏等出生、成长于萨22号楼的优秀海军军人,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
方伯谦·中国海军现代化重要奠基人之一
出生于朱子坊48号。 1866年考入船政学校第一届驾驶班。 1877年,他选择去英国留学,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先后担任北洋海军“威远”、“济远”舰艇长(舰长),至副上将军衔。 1894年中日海战期间,他在丰岛海域遭到日本军舰的挑衅。 他率领一船战胜了三船,受到了一道法令的嘉奖。 黄海海战期间,该舰被子弹严重损坏,离开编队驶回基地。 清政府以“退战”罪名在旅顺处决了他。 方伯谦参与了北洋海军基地的规划设计,并参与了北洋海军宪章的制定。 他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清代北洋海军司令方伯谦故居
陈兆强·我国首位海军中将
我国第一位海军工兵中将陈兆强的祖籍就在朱子坊。 14岁考入造船学校当值班。 毕业后在北洋海军服役,升任主力铁甲舰“定远”号总工程师,参加了甲午战争。 1915年任江南造船学堂所长,并被授予轮机中将军衔。 调任福州船政局,任局长11年,兼任福州海军学校校长。 1918年,他创办马尾飞机工程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 他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奠基人。 马嵬主政局时,十分重视海军教育,建立了海军飞行潜水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1927年5月,他在马尾主持成立“海军制造研究会”,出版《制造》杂志,推动了海军制造技术的进步。
陈兆强(右一)陪同海军参谋长萨镇兵视察造船学校
陈长军·杰出海军机械制造专家
陈昌俊与妻子沉艳及女儿全家福
住在朱子坊46号。 1918年至1925年在福州海军飞行潜水学校学习蒸汽机制造,后赴英国留学。 回国后,任上海江南造船学院高级工程师。 抗战时期,在湖北宜昌的中央航委飞机修理厂任科长,专修美苏飞机发动机。 后任福建省企业公司铁厂厂长、总工程师。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澎湖马公造船厂厂长(上校)兼总工程师。 解放后,历任省重点企业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科技领域省政协委员。
沉锦辰·创作多部海军著作
沉言的父亲,陈昌俊的岳父。 住在朱子坊46号。 毕业于航运学校制造专业,曾留学法国和瑞士,获得飞机工程学位。 历任中华民国驻英国大使馆秘书、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秘书、航空管理局局长。 两次担任马尾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校长、总教官,海军少将。 解放后,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中心馆员。 着有《海军编年史》、《海军编年史》、《航海编年史》等。
黄菊华·为航运事业奉献一生
住在朱子坊27号。 1897年就读于船政学校绘图室(后改称船政局绘图计算室),毕业后从事造船设计工作。 1913年任福州海军艺术学校校长。 解放后,任教于省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高航)。 1965年,上海江南造船厂派技术人员到福州朱子坊黄家收集造船技术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派人动员黄菊花重返工作岗位。 他不顾70岁高龄,回到高等航空学校,担任机械教官,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 他一生致力于造船业。
黄菊华参建船舶
李世家·接受日本海军投降厦门和台湾
李世家是福州人,故居在朱子坊敖峰坊39号。 1894年出生,14岁考入烟台海军军官学校,开始海军生涯。 抗战时期,李世家以闽江口为主战场,给日军沉重打击。 1945年4月,李世家出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员。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他兼任驻厦门接待日本海军特派员。 他代表海军与重要港口厦门司令员刘德普在厦门主持接待了4艘日本海军舰艇和2000多名投降官兵。 同时,他还负责接待在台湾的日本海军。 1970年4月11日,李世家在福州病逝。
在朱子坊,海军的朋友圈相当大。 难怪建了一条海军街!
甲午战争的动乱和抗战的战火已经消退。 一个高贵的小广场,藏着旧中国一半悲惨的海军史!
文/综合三坊七巷观博鼓楼旅游福州晚报
图/海峡图库 三坊七巷 观博鼓楼旅游 福州晚报 海都网 东南快报
-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