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墩一号”六安王陵原貌修复将揭开千年“面纱”

2024-04-15 -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是皇场提厝的修复,总共有11层,目前已经修复到了第五层。” 3月28日,位于晋安区三十铺镇的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原址上,文物修复人员正在有序修复木质文物。 随着每一块棺木陆续“归位”,历时近四年的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遗址保护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双墩一号汉墓的原貌也得以恢复。已修复汉墓墓室1座。

双墩一号汉墓被誉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随后的保护修复工作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 墓坑防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几乎没有成功案例可循。 木质文物特别是漆木的脱水修复,技术要求特别高。 据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明飞介绍,近年来,市文物部门围绕墓坑防水、墓坑墙体和墓道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前期工作,并邀请重点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现场“会诊”。 最终,国家文物局出土漆木器重点科研基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编制了双墩一号汉墓遗址保护修复方案。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国家文物局于2020年批准实施保护项目,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安徽六安王墓发掘视频_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_六安汉代王陵墓地

安徽六安王墓发掘视频_六安汉代王陵墓地_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

据现场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工程部负责人胡克介绍,六安双墩一号汉墓主体保护工程属于综合工程。 第一阶段是对墓室及墓道、墙壁进行防水防潮。 第二阶段修复是对墓内木文物和石文物的保护。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为黄肠提棺室的修复提供了重要的保存环境。二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今年8月底前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_六安汉代王陵墓地_安徽六安王墓发掘视频

“文物的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现在看到的修复棺木,要经过提取、清洗、滴灌加固、干燥矫正、胎体修复等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归还给文物。” “原来的位置在里面。”胡可指着地上堆放的一排棺材说道。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_安徽六安王墓发掘视频_六安汉代王陵墓地

除了修复工作细致复杂之外,文物的归还也很有讲究。 记者在双墩一号汉墓修复现场看到,黄肠体凑修复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黄肠体凑是汉代皇帝授权的皇帝、诸侯、重臣死后所使用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身份和地位。这种丧葬制度最早发现于安徽,流传甚广。”修复时,我们要求每块棺木的方向和位置都必须与原来完全一致,所以这个过程非常耗时。”卢副主任徐明飞说。市级文物保护中心。 “回位”时,全站仪将严格按照盘点时的测量数据进行精确放样,最大限度地保证恢复的准确性。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_安徽六安王墓发掘视频_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

“近年来,我们除了开展双墩一号汉墓遗址保护工作外,还对望陵区‘四对八墩’进行了修复、环境整治和安全技术防范。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已征用土地200余亩,为六安汉王陵园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双墩一号汉墓及王陵整个核心区的文物都已得到修复,环境得到恢复。文物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同时加大文物宣传力度,建立标识制度,利用现有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历史文化学习活动。资源。 受到了广泛好评,希望未来将望岭区打造成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学习、弘扬汉文化、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徐明飞说。

知识链接

“皇长体凑”是汉代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主要用于皇陵。 其结构特点是用去皮的柏木(黄心柏木)堆成框架结构,棺材周围形成围墙(古代丧葬时用来保护尸体的棺材)。

“皇长”是指这些柏树的颜色(浅黄色),而“体错”是指木材末端向内排列的方式。 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具有防腐作用。 虽然原本是皇帝专用的丧葬制度,但经皇帝允许,一些王公贵族死后也可以使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