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一次偶然的葬礼,背后是明清时期的丧葬文化
《红楼梦》中有很多葬礼,包括贾静、秦可卿、贾母、晴雯等。
有些葬礼充满细节,有些则简单提及,有些则根本隐藏。
但纵观红楼梦,秦可卿的葬礼无疑是最出色、极其奢华的。
爷爷贾敬的遗弃,婆婆尤氏的病痛,公公贾珍的纵容溺爱,作者云龙的文风……
多种因素和巧合造就了一场奢华的葬礼,几乎完整地呈现了明清时期丧葬的全过程,展现了明清深厚的丧葬文化!
秦可卿的葬礼
1. 及早制定计划并做好善后准备
凤姐低着头良久,道:“这实在是无奈,你也该送点丧事的东西给他吧。”
凤姐所说的丧事准备,就是为秦可卿准备的裹尸布、棺材等。
一般来说,准备丧事有两种情况:一是死者年老时开始准备。 通常,富裕的家庭,例如贾母老人,都会提前做好准备。 其次,突发疾病猝死的人必须仓促做好准备。
秦家突然死了。 首先,时间紧迫,没时间找到合适的棺材。 其次,由于贾珍的岳父有一些难以言说的感情,所以对棺材的要求极高,普通的杉树都被人看不起。
所以薛蟠其实是建议了穆强。
薛盘银道:“我们木铺里有一块子板,叫桁架木,是黄海铁湾山出产的,做成棺材,可以用上万年,这是我父亲带来的。”当年本来是义忠亲王想要的,但是因为麻烦,所以没有拿走,没有人敢买。提出来。”
《礼记》明确规定礼仪有等级,有君臣、上下、士民之分。 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始终恪守儒家礼仪规范。
孟子用七寸厚的棺材和棺材埋葬了母亲,这引起了社会上关于是否违反丧葬制度的广泛争议。
更何况,明清时期,礼法严格,君臣等级区分明确,丧葬规范也有!
虽然木头是作者虚构的长寿材料,但底座厚达八寸,纹路如槟榔,味道像檀香和麝香。 本来是给太子用的,根本不是秦家五品可以依靠的。
大霸王真敢卖,贾珍真敢用!
贾振祥看着棺材
2. 葬礼公告
到了宁国府门前,只见府门大开,两边灯火通明,人来人往,里面哭声震山。 宝玉下了车,急忙跑到殡仪馆,痛哭起来。
从宝玉的角度来看,只看到房间里已经死了的秦家人。
然而,从死者临终呼吸到上床睡觉之间还有很多步骤。 由于宝玉的男性视角,书中没有涉及。
丧的始末是指死者去世前后的丧葬习俗,包括“祖完”、“招魂”、“置床”、“晓棺”、“范寒”等仪式。 ”。
设床是指当人即将死亡或刚刚死亡时,将人从床上移开,放在准备好的床上。 铺垫是指用门板或木板铺成的灵床。
此时秦钟已经晕倒了两三次了,也已经很久没有搬过床换过床了。 宝玉见状,不禁失声了。
秦忠临终前移动了床铺,就是这一习俗的体现。 民间认为,不能让死者躺在原来的床上。 据说,他们担心床太重,无法将死者抬到阴间。
它是测试死者是否停止呼吸的一种方法,即将丝绒放在死者的口鼻前,看是否有呼吸。
装饰就是对死者的脚进行装饰(握住死者的脚以便于穿鞋)、沐浴、穿衣、用丝绸蒙面。
招魂,又称“复活”,是一种让死者灵魂复活的仪式。
小棺是指对死者进行清洗、穿衣,用湿毛巾擦拭死者身体,穿上事先准备好的裹尸布。
天文学系的学生被要求在那里做好准备。 他掀开被子看了一眼。 他看到尤二姐的脸就像活了一样,而且比活了还要漂亮。
游二姐之死
游二姐此时已经是小棺材的状态了,正在洗澡梳洗,已经披上了裹尸布。
米中含有米或铜钱、玉器放在死者口中,寓意死者在阴间不会挨饿。
报告死亡就是及时向亲友、邻居报告死亡情况。 贾珍决定三天后寄出讣告。
3、大棺葬
下葬就是将尸体放入棺材,一般是在死者死后三到五天。
尸体入棺后,会放置一些随葬品,如金银玉器,以及下葬时丢失的头发、指甲等。
然后棺材被密封。 封棺前,死者亲属要瞻仰遗体,哀悼并表达最后的告别。
举行“铭旗”仪式,即用丝绸制作一面旗帜,上面写上死者的官衔。
贾珍怀疑儿子贾蓉只是狱生,竟捐出一名五品龙禁校尉,为儿媳妇秦争得五品帝衔。
卖官换爵在明清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官分七品,贾珍直接捐给儿媳至五品,使葬礼办得盛大。
贾珍吩咐贾蓉第二天换上吉祥的衣服,带着证书来。 丧事前所用的执事等物,均按五级官规。 灵位上都写着“上天圣旨,赐嘉门为秦氏贵人灵衔”。
但令人惊奇的是,到了明清两代,延续了前朝的礼制,赐予异人圣旨为五品,赐予恭仁圣旨为四品。 秦可卿按照五品职规应该是个讨人喜欢的人,但知本和同行本都是秦家的德高望重的人,所以直接升了一级。
要么是贾珍大肆奢华,不顾礼仪;要么是贾珍大肆奢华,不顾礼仪; 或许曹公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云龙的笔法。
哭泣的精灵宝珠
守灵是指人去世后,家属抬棺吊唁,安葬灵柩。
由于时历、吉凶、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差异,灵魂悬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可以是三天,五天,七天,甚至四十九天。 大多数人用这七天来悬浮灵魂。
田文胜道:“我奶奶今天在正茂去世了,五天不能出门,也许三天,七天也可以。” 贾琏道:“三天不行,七日就行了。”
贾珍便请太监阴阳司择日,建议以七日或四十九日为停灵日。
比如贾睿、游二杰等人守丧七日,而秦可卿则守丧七四十九天,可谓极其奢侈。
秦家有长辈贾敬、贾珍,所以灵不能放在正殿,而是放在侧面的慧芳园里。 温嘉靖去世后,直接停在灵政殿,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礼仪规则。
在这四十九天里,请一百零八位禅僧到殿里礼拜大悲忏,超脱生前和死后的灵魂,从而避免死者的罪孽; 天香塔内另设一坛,由九十九位全真道士进行解说。 不公正可以净化业力。 灵息于慧芳园,园内有五十位高僧、道士依七戒行善。
7月49日息灵期间,应请僧道士做水陆道场,消灾消业,超度亡灵。
水陆道场
哀悼期间,哭泣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一方面表达了死者对死者的深切哀思,另一方面也是由丧葬流程决定的。
凤姐吩咐道:“敬茶,烧纸。” 只听棍声锣响,各种音乐齐声奏响。 已经有人搬来一张大扶手椅,放在了灵魂面前。 凤姐坐下来放声大哭。 所以里面外面的男女一见凤姐发出声音,都哭了起来。
凤姐和秦可卿有着深厚的友谊。 人放手哭泣是很自然的事。 不过,如果这里外面的男男女女纷纷哭泣,那就可能有礼法之嫌了。
就像贾靖死后,贾珍在灵堂前哭个不停,灵堂后却缠着嫂子取乐。 可见,对于有些人来说,哭泣只是一种礼仪的强加。
除了近亲守夜外,亲友也纷纷前来吊唁。 不过不能空手,必须携带祭品,这意味着死者在阴间能吃喝,不会挨饿。
这四十九天,宁国府街道白茫茫,人来人往,鲜花遍地,官员来来往往。
总之,秦可卿的葬礼极其豪华!
官员走,官员来
第四、五服,内外,正名,定分
丧服也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细节之一。 古往今来,五衣之内的人是亲近的,五衣之外的人是疏远的。 这是识别社会关系、巩固宗族血缘关系的重要途径。
五功又分为:断正、七邪、大功、小功、七马。
《寿丧丧俗》记载:
斩首是最严重的一种,大臣为君,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出嫁的女儿或娘家的女儿丧父。 丧期为三年,丧服是用极粗的麻布制成的。
旗山为第二等,儿媳为姻亲,丈夫为妻子,儿子为母亲,孙子为祖父母。 丧期为一年。 丧服与斩服类似,但稍微精致一些。
大公为第三级丧服,以公婆为大儿媳,出嫁的女儿为兄弟等。服丧期为九个月,丧服为熟麻布。
孝公为丧服第四等,孙子为外祖父母、叔祖父母等。服丧期为五个月,丧服为细麻布。
干麻是最轻的一种,女婿是公婆,侄子是叔叔等。服丧期为三个月,丧服以轻薄、丝滑的亚麻布制成。
按照五服务点的说法,愿意做养女的宝珠,应该被斩首,服丧三年。 夫贾蓉为气水,贾珍、尤氏为功臣。
随着五种服饰从斩首走向平纹细布,亲属关系逐渐疏远,丧期变短,丧服的材质和缝制也更加精致。
一方面,通过丧服、丧期、丧服形式来表达亲人不同的哀悼和悲伤。 另一方面,用来巩固亲属关系、正名、巩固宗族关系。
对于五府外的远方亲友,就穿便衣去祭奠,就像北京的王水荣那样:
朝五更,公事已毕,换上便服,坐在桥上,敲锣打伞,在棚前下了轿。
北京王素福表示哀悼
5. 向葬礼发送消息
送葬是指将棺木送至埋葬地,由选日、吊丧、启灵、引路、送行、路祭等程序组成。
出殡前几天,葬礼会通宵举行,戏班子唱歌弹乐,讲述死者的生平事迹,祝愿死者快乐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秦氏的丧事也有这样的描述:
这天晚上,两个小戏班演员在亲友家过夜。 夜晚灯火通明,送客、迎官,一片热闹……
有时,为了活跃气氛,还穿插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比如《边城》中,翠翠的爷爷去世了,老马兵给大家唱故事自娱自乐。
黎明时分,吉祥时刻一到,通常会有六十四位身穿青衣的人前来祈灵,所有执事的陈设都是匆忙新做的,色彩绚丽。 珍珠被赠与未婚女子,她却失去了精神,令人十分悲痛。
秦家无计可施,宝珠自告奋勇成为养女,陷入丧礼。 丧礼是指在即将开棺时,死者的孝女跪在灵前,并在灵前打破烧纸用的土盆。 土盆破裂的声音就像是一声令下,拔竿的人赶紧站了起来。 承载灵,就是主的孝子在前面引灵车。
锅越碎越好。 人们相信,罐子打碎得越多,死者就越容易被带到阴间。
宝珠框架精神
当时出席葬礼的官员和宾客有伯牛的继任者、镇国公庆的孙子、咸喜等,以及刘表的孙子、咸喜等立国子弟刘芳。 他们浩浩荡荡地跟着他们走了三四里路。 一瞬间,只见贾家隆重的葬礼如一座银山般从北方而来……一路热闹非凡。 一到城门前,其他同事和亲戚就纷纷来到祭棚接受祭祀。 他们一一谢过,然后就出了城,跑到了铁观寺的大路上。
秦可卿的葬礼上,葬礼官员和宾客的阵容实在是太豪华了。 四皇子、八皇子、皇子、孙子、官僚,都分散了三四里地,就连皇子也在场。
这绝不是秦家五品异人能够享受到的待遇。 从后来文嘉的葬礼可以看出,皇子、王爷的吊唁和葬礼都需要圣旨的批准。
秦家五品,都有一千二百两的捐献,更何况还有皇帝下旨吊唁,这显然是违反规矩的。
有评论甚至提到,八锣送葬是比喻十二生肖,寓意四海八方的人都来送葬。
葬礼
前面已经有法鼓、金钹、横幅、宝盖,众僧都来铁树寺受灵了。 年轻时到寺庙,行佛事,重设香坛,将灵安置于内殿。 外面,贾珍招待亲朋好友……然后他们就散了。 附近只有几个亲戚,去了安灵道场三天,才会去那里。
送灵或入葬后,要举行为期三天的和平仪式。 民间认为,死者的灵魂入葬后三天内无法到达阴间,所以会暂时留在寺庙里。 这三天里,一家人每天晚上都要去图图庙送供品,烧纸钱路上用。
开个论坛做事
结论
秦可卿的葬礼虽然铺张奢华,四王八王悉数到场,宛如国葬,但还是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明清时期的丧葬文化,如挂五件丧服、抛掷丧服等。丧架、丧事路祭、丧礼。 道场等等。
古人非常重视丧葬文化。 一方面有正名、维护社会等级、巩固血缘关系、加强宗族内部团结的意义。
另一方面表达对死者的敬畏和怀念,表达生者的哀思,表达亲友的哀思。
当今时代,宗族文化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慢慢成为岁月的记忆。
丧葬文化中维持地位、巩固血统的政治意义逐渐淡化,表达哀思的情感意义成为主要成分。 这是时代的变迁,也是文化的演变。
参考:《生日及丧葬习俗》
《支砚斋重新评价石头的故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