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政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温103号建议的复函
马文军代表:
我们收到你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温103号意见《关于推广生态节地埋葬方式的建议》。 您在建议中指出,要大力倡导推行节约用地的生态殡葬方式,深化殡葬改革,推行绿色殡葬,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但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审批问题、建设资金问题、观念转变问题等困难。 建议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审批服务改革,加强试点经验推广。 你们的建议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殡葬问题,把握住节地生态殡葬的重要改革方向,提出的对策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高度重视建议处理,认真研究、多方沟通。 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认真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节地生态殡葬工作基本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殡葬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节约土地、生态殡葬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民政部等九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节约土地生态殡葬的指导意见》,对节约土地生态殡葬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2019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民政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节约用地生态殡葬工作治理方案。
(一)继续巩固绿色生态理念。 坚持绿色发展,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把生态节地殡葬作为殡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近年来,各级主要新闻媒体围绕推进殡葬改革、以风俗化绿色殡葬为重点,发表了一系列报道、评论、理论文章和节目,带动群众提高和转变思想观念。
(二)不断强化要素保护。 强化政府推动节约用地生态殡葬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节约用地生态殡葬的公共投入,增强保障功能。
(三)继续发展多种生态埋葬方式。 针对城乡、地区、丧葬方式、丧葬设施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决策。 推动节地型生态殡葬与绿色殡葬、人文殡葬、惠民殡葬、法治殡葬有机结合。 丧葬法的改革是与风俗习惯的变化相关的。 埋葬方式的选择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注重特色葬式。 近年来,全省殡葬行业不断探索多种因地制宜的节约土地、生态殡葬模式。 2018年,省政协副主席陈燕华提交了关于树葬的重点提案。 分管省长多次批示,我省随后印发《浙江省树葬工作方案》,将在全省试点推广。 独特的生态安葬方式凸显个性化服务和文化内涵,社会反响十分积极。
二、节地生态殡葬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节地生态殡葬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严重,机制体制还不够顺畅,深化改革困难还比较突出。 您在建议中指出的温州永嘉面临的困难,也是全省节地生态殡葬工作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殡葬改革现行规定《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由国务院于1997年7月21日颁布实施。《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大会于1997年9月5日生效。 《浙江省陵园管理办法》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99年初颁布实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办法实施的背景和条件法律法规发生重要变化,迫切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丰富、调整和修改。 项目审批部门职责不清、审批周期长、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也凸显出来,进一步制约殡葬改革和节地生态殡葬的有效推进。
(二)要素投入相对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节地生态殡葬的公共投入,但与节地生态殡葬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差距。 在大力推进节地型生态殡葬过程中,新建公益性墓地建设与现有城乡规划布局的衔接有时会出现冲突。 老旧、破损的农村公益性墓地有时与美化和维护的保障能力发生冲突。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节地生态殡葬水平全面提高有时存在矛盾。 一些地区节地型生态殡葬公共服务项目投入不足,公益属性薄弱,衍生产品严重匮乏。 这直接导致公益性生态殡葬设施承载能力不足,过度依赖市场化运作,很容易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
(3)观念转变相对困难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指出的:农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困难,“差养、高葬”的不良丧葬习俗蔚然成风。 很多老人一生都省吃俭用,攒下一些钱来办丧事、上坟。 而且,后人认为埋葬老人不能吝啬,使得环保的地葬方式一时间很难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甚至在个别党员干部心中,对节约用地生态殡葬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大多数人被迫接受,但也有少数人欣然遵守。
3、永嘉县岩滩镇生态殡葬工作的有益探索
您在建议中提到,永嘉县岩滩镇实施的“花园公墓”创新和“互联网+改俗”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在永嘉县岩滩镇私人坟墓生态改造中,坚持分区分区、细化职责、分工协调、刚柔相济的原则。 在镇高速公路出口绵牛山开展私人坟墓生态改造试点。 按照“留碑不留坟”的目标,米牛山公园生态改造成功,将私人坟墓聚集的墓地改造成老百姓休憩的公园,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私人坟墓改造。 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以“二维码+鹅卵石墓碑+草”取代“椅子坟”,真正将私人坟墓融入公园、互联网,实现网上祭奠和文明祭祀。
永嘉县岩滩镇创新工作模式具有积极的生态效应,有利于节约土地、林地等稀缺生态资源,减少森林火灾隐患。 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 建设全生态墓葬,可以充分节省建设成本,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生态公园还可以吸引旅游考察队,增加乡镇旅游经济收入。 生态改造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生态公园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场所,丰富了居家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级领导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节约土地和生态殡葬工作
根据您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全省殡葬系统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深化改革,推动节约用地生态殡葬工作扎实推进。
(一)建立规章制度,强化组织保障
没有规则,就没有圈子。 法律法规滞后影响工作深入开展。 深化改革倒逼各级各部门追根溯源,督促建立规章制度,着力标本兼治,为节约用地生态殡葬提供可靠、可行、统一、明确的政策依据。 同时,要把推进节约用地生态殡葬工作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提上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增加供给,加强要素投入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省财政厅已将殡葬服务项目纳入民政社会福利专项配置要素体系。 坚持多元化投资,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殡葬改革发展投资保障机制,增强政府基本殡葬服务提供和保障能力,加大基本殡葬服务和生态殡葬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各地生态殡葬奖励补贴力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殡葬。
加快审批服务改革。 我们将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最多一访”改革要求,精简部门、减少环节、缩短时限,使街地生态公墓和在建部门的审批更加顺畅。协调一致,群众可以少跑腿,让大家把事情办得更好。
精心编制节地生态设施规划,科学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节地型生态殡葬设施建设用地优先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确保节地型生态殡葬合理用地。
(三)注重宣传,发挥窗口作用
组织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绿色殡葬等文明做法,充分发挥媒体新闻和舆论引导作用,引导公众认识风俗转变是大势所趋,关爱殡葬是大势所趋。厚葬人们,厚葬他们是一种更明智的孝道,不断加强改变风俗和丧葬习俗的社会。 气氛。 推动永嘉县岩滩镇等创新生态殡葬工作,以点带面不断丰富和提升生态殡葬工作水平。
(四)深化生态殡葬综合改革
高标准实施生态殡葬改革,建立健全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编制陵园建设和布局规划,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审查核实,经批准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惠民政策,完善为群众“一件事”联动服务。 倡导绿色文明生态殡葬,推动以骨灰堂、树葬为切入点的节地型生态殡葬。 到2022年,每个乡镇(街道)都拥有节地型生态殡葬场所,全省生态殡葬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节地生态殡葬工作已经从一时之势转变为百年之势。 它既需要信心,也需要压力,需要勇气,也需要灵活性。 在坚持改革方向、扎实推进的同时,我们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路是蓝蓝的,互相鼓励前进。
感谢您对我省节地生态殡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
联系人: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办公室石夏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