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 骑马戴帘帽,你是唐朝何蛟龙吗?
戴帽迎霜,开炉试火。 帽子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服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全国各地考古遗址出土了许多与帽子有关的文物。
由于新疆气候干燥,许多服饰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出土的帽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3800-4000年前,最新的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新疆各地墓地出土的帽子,材质有毡、皮、毛、毛、丝等多种材质,种类繁多,造型多样。
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的木乃伊,头上都戴着不同款式的毡帽,很有特色。 所用材料多为羊毛,反映了当时该地区较为发达的畜牧业经济和独特的装饰艺术。
带有羽毛的羽帽(青铜时代;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小河墓地出土的众多帽子中,以羽毛毡帽尤为精美。 这顶毡帽用白色毡子缝制而成,表面缝有七行棕色毛绳,毛绳上缝有黄鼠狼皮作装饰。 帽子的左侧还插有两根羽毛,起到美化和装饰作用。 帽檐下两侧各缝一条扭曲的粗毛绳,系在颈下。 形状非常独特。
棕色尖毡帽(西周春秋时期,且末县扎衮禄克墓出土)
无独有偶,1985年,且末县扎衮禄克古墓三号墓出土了一顶西周晚期的棕色尖毡帽。 这顶毡帽是由两块近似长三角形的棕色毛毡对接缝制而成。 黄色缝线也是装饰线。 帽沿外翻,帽沿向帽顶倾斜,尖顶向后弯曲,并填充毡块。 ,立体感很强。 在新疆各地的历史文物中,尖帽是一种常见的服饰文化现象,清晰地展示了文化交流融合的轨迹。
汉代张骞“钻通西域”,东西方交通从此畅通。 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启了地方历史的新纪元。 当地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原地区的丝绸文化对当地服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刻有“德、衣、子、胜”字样的锦帽(汉晋;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各地汉晋时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与服饰文化相关的遗物。 1995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一顶刻有“德、衣、子、胜”字样的锦帽。 时代是汉晋时期。 此锦帽饰山茱萸、云朵、人物图案。 图案上穿插着“德”、“伊”、“子”、“生”等隶书汉字。 此锦帽十分华丽,是汉晋时期帽饰中的精品。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绿洲城邦的居民汲取和吸收了唐朝都城长安聚集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诠释了大唐的非凡风采和气度。
蒙幔戴帽仕女俑(唐代,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
1972年,吐鲁番市阿斯塔纳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尊戴幔帽骑马仕女雕像。 女俑面容丰腴,黑眉粉面,樱桃小嘴,头扎高髻,头戴方锥黑色高帽,纱帘下垂。 整体造型给人以流畅的线条和静谧中的动感。
帘帽的前身是围裙,是一种用藤席制成的帽子,上面附有纱圈。 女性戴上这顶帽子还可以在外出时起到屏障作用。 王睿在《知乎子》中记载:“席帽本是羌族服饰,用羊毛制成,秦汉时期用作旧席。妇女也戴,四边挂网,饰有珍珠玉石,谓之席帽。 杨帝有幸身在江都,正在紫云楼上眺望城池,想一睹女子的芳容,于是命皇帝将那顶帽子摘了下来。 “帘帽原本是生活在西北游牧民族外出时遮风挡雨的一种服装。 传至中原后,成为贵族服饰。 女性旅行时的时尚性感服装。 这件俑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当时高昌地区全面执行唐朝法令的情况,也说明戴帘帽已成为该地区妇女的一种时尚。
宋、辽、元五朝时期,得益于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生产出了多种多样的手工制品,新疆居民的服饰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象。
锦皮尖帽(北宋,若羌县阿拉尔墓出土)
1957年若羌县阿拉尔墓出土的锦皮尖帽,为北宋时期的帽子。 它是用锦面兽毛和细毡缝制而成。 其形状呈尖形、方形,具有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 帽檐的动物毛皮缝制部分可以卷起或垂下。 严冬时可放低,以保护耳朵和颈背免受风雪侵袭。 面料采用蓝色、黄白色的串珠、云雁图案锦缎,不仅温馨,而且优雅美丽。
纵观新疆古代服饰,我们可以看到,它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丰富多彩。 考古发现的帽子跨越时代广泛、质地多样、数量众多。 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品。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桥梁。 绚丽罕见的新疆古装充满了历史文化积淀。 丰富多彩的服饰文物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新疆各族文化始终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田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结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